内蒙古托克托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自2006年成立之日起,便始终秉持服务“三农”的根本宗旨,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深化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和经营管理,使各项业务都得到了持续、健康的发展,资金实力明显增强,初步建成了现代化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架构,有效地促进了“三农”的发展,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支持农村农业发展优秀协调单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优秀协调垂管单位”、“社会扶贫先进集体”、“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经营实力不断壮大 支农作用充分彰显
托县农信联社坚持以“存款是立社之本,贷款是兴社之源”为经营思想,不断开拓创新。至2008年6月末,托克托县农信联社存款余额达100111万元,比2006年6月末增加44654万元;贷款余额71952万元,比2006年增加25537万元,在业务发展和经营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两年来,该农信联社不断加大支农服务力度,提高支农服务水平,积极开发各种宜农金融产品,创新支农手段和支农方式,把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作为农信社业务经营的主战场。在自治区联社的指导下,借助放贷大厅放贷、柜台放贷和小组放贷三种形式,全面推行“阳光放贷”,推进“百村千户信用工程”创建活动,提高了支农服务水平。截至2008年6月末,全辖共评定信用村62个,评定信用户28459户。信用工程的创建,有效地改善了农信社贷款难和农民难贷款的问题。
管理机制灵活高效 风险防范成效显著
两年来,托县农信社改革的步伐从未间歇,逐步实现了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2006年,托县信用联社按照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建立了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班子相互制衡、协调运转的扁平化管理体制,并根据市场细分需要建立了营销拓展、管理控制、支持保障、精简高效的运作系统,各分支机构作为经营主体,在联社的授权范围内自主经营,形成了快速高效的业务运行机制,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科学化程度。科学设置岗位和业务操作流程,不断健全内控制度,完善内控管理机制,推行了岗位轮换、会计委派、阳光放贷、财务公开等制度,制定了12类135项规章制度,基本上覆盖了各个业务岗位和操作流程,形成了规范化的操作行为,提高了农信社的管理能力。
截止到2008年6月末,全辖不良贷款余额3912万元,占比为5.45%。资本充足率为5.31%,核心资本充足率为5.38%。
科技手段更加先进 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托县农信联社下辖27个分支机构,占全县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总数的71%,是该县营业网点最多、分布最广的金融企业。托县联社以其遍布全县的营业网点为载体,构建了新的营销和服务体系,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有了根本性的改进和升华。
2007年11月,托县农信社成功地按时完成了自治区联社实施的新综合业务系统的切换上线工程,实现了全区通存通兑;2008年,农村信用社“金牛卡”正式发行,结束了农信社不能办理卡业务的历史。2008年,全县实现了电子监控联网和押款车GPS定位,托县农信社的各项业务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金融产品不断创新 企业文化建设卓有成效
托县农信联社不断致力于金融产品的创新和服务功能的提升,形成了以存款、贷款、汇兑等传统业务为基础,票据业务、代理业务、表外业务等中间业务和新兴业务为新增长点的经营格局,并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出一系列金融新产品,深受广大客户欢迎。
企业文化建设是农信社持续发展的源泉。两年来,托县农信社从多方面、多层次着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措施有,把“劲竞进”三字作为企业精神;建设社史展览室,作为员工教育基地和展示农信社形象的窗口;开展各种竞赛和文娱活动、评先创优活动,丰富员工生活,陶冶员工情操;统一信用社形象识别标识,打造农信社的优质服务品牌。2007年,托县联社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军区评为自治区级文明单位。
用人机制科学灵活 员工素质明显提高
托克托县农信联社积极构建和谐信用社,把培养、造就优秀的经营管理队伍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建立起人才引进、开发、竞争、退出机制,全面推行了竞聘上岗、定员定编,强化了选人民主性、用人流动性、管理激励性、培训系统性。2006年和2007年,联社利用两年的时间,通过资格考试、竞聘演讲、等一系列环节,公开选拔了36名中层管理人员干部,改善了新一届中层管理干部在年龄、知识、专业的队伍结构。2007年末,全辖242名职工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39人,占57.4%;中级以上职称79人,占32.6%。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托县农信社在党的十七大精神鼓舞下,将继续本着“以人为本、追求卓越、以农为本、强县富民”的经营理念,进一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和托县信合事业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