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中小企业经营者终于体会到了“温水煮青蛙”的感觉,宏观调控的三年之痒在“怀疑→冷漠→紧张”的感受转变中变成了现实。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出口政策的调整、劳资关系的变化、原材料的涨价融资难等都成为刺疼企业的因素。
受市场传导机制的影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面临拐点。如何突破拐点,在信贷支持小企业发展上闯出一条“阳关道”,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审时度势 转变认识
要引导企业面对现实。小企业想做大做强本没有错,但需要实力,需要把握好时机。否则,扩张越快越危险,这就是“冲动的惩罚”。为什么金融机构贷款授信总量每年在增加而小企业却患了“资金饥渴症”?这是个节奏的问题,是时空把握的问题。也许一些小企业主心理不平衡: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都是宏观调控惹的祸?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我们要积极引导企业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要帮助其分析出现现在这种宏观调控局面的原因,看清自己的方向,权衡眼前的利弊,与其逆流而上、放手一搏,不如顺势而为、蓄势而发。
要提醒自己保持冷静。鉴于目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短期内是不会有多大改变的。就国家而言,只要对全局有利,适时进行行业“洗牌”是正常的,局部的痛苦和牺牲也是必要的,这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内在要求。对于下一步的信贷政策走向,监管层一再表示,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着力优化信贷结构。这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应谨慎经营,科学决策,安全渡过本轮宏观调控的“冬天”。
因势而变 转变思路
首先要做对。哪些行业该支持,哪些行业该限制;哪些客户要保,哪些客户要压;什么时候退出,如何安全退出,等等,这些我们要做到心中有底。如汽车制造业,一些小企业积极性很高,一些地方政府也很重视,在税收、土地等政策上大开“绿灯”,表面上看很风光,实际上却潜伏危机。一是高污染,二是高能耗,三是形不成规模效益,不利于资源的优势整合。汽车业四面开花,也许从局部地区短期而言有利于GDP增长,但从全局而言得不偿失,汽车业的“洗牌”是迟早的事,是进是退答案不言而喻。而做对的前提是找对对象,寻找合适的客户。衡量标准有三条:一是适合自己,二是符合政策,三是合乎人道,三者缺一不可。
其次是做实。关键是调查到位,支持到位。调查到位具体要做到:一查企业资金使用情况,看有无挤占挪用。如果一个企业资金使用没有效率,或者经不起“暴利”的诱惑,挪用资金“跳入”自己不熟悉的房地产、股市等就很危险。二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看企业的生产是否正常,产品有无竞争力,发展是否有潜力,企业生产周期是处于上升期还是下降期。三查企业的管理决策情况,看企业的管理风格是稳健、保守还是激进,看企业的决策程序是民主产生还是领导拍脑门,看企业管理者的品性是正直守信还是见利忘义,企业的劳资关系是否和谐。实践证明,成功的企业各有特色,失败的企业大都雷同。为什么我们的小企业贷款管理一直难有起色,是因为我们的精力不到位,是因为传统的经营模式束缚了我们,我们一直以小额农贷为中心,我们一直找不到好的方法去“突围”,所以我们的管理只能是粗放的,低效的。只要敢想,方法总是有的。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类似贷款卡嫁接等方式,将10万元以下的农贷单独划出,就可以相当程度地解放基层信贷员,有足够的时间去落实“三查”,贷款的“三查”制度就不会流于形式。
所谓支持到位包括:一是支持应适时。企业不需要资金的时候你去营销,或者企业需要资金时候你逃之夭夭,这不是支持。在企业需要资金的时候我们及时出现,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我们及时出手,这才叫支持。如强台风过后,小企业的厂房破坏严重,企业无法正常生产,此时如果我们的信贷人员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与企业进行“零距离”交流,并及时发放救灾贷款,这就叫适时。二是支持应有度。支持不是有求必应,该满足时就满足,该拒绝时就拒绝,有时拒绝也是一种支持。如果企业的决策是盲目的,不可取的,比如说盲目做大,搞泡沫经营,此时如果我们提醒企业,拒绝它的不合理资金需求,实际上在帮它。反之,一味地迁就企业,不仅害了企业也害了自己。
树立“做精”观念
提起做精,我们很容易想起通用公司的前CEO杰克·韦尔奇的六个西格玛管理。正是因为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实现了精细化管理,通用公司才从“笨重的大象”变成了“会跳舞的大象”。
事实上,对我们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而言,做精不是不可能,问题是我们目前缺少主动性和组织执行力。如小企业“六项机制建设”早已推出,但离真正落实还有相当距离。这有技术支撑的问题,但更多的是思想问题。当前在抓好小企业“六项机制建设”的同时,我们还要结合发展的需要,对小企业贷款实行综合检查。综合检查由风险部、合规部、稽核审计部相关人员组成,对100万元以下的贷款户每季检查一次,对300万元以上的贷款户逐月检查,对500万元以上的贷款户还要实行实时监控,特别是集团客户和关联交易客户要每月发布风险提示。综合检查由行长直接负责,按季向监事会和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上报。
拐点是挑战,也是机会,抓住它, 突破它,我们就会迎来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