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关于我国农村信用社第二轮改革的讨论十分活跃,各方专家站在不同角度有不同设计思路,各基层单位有不同期待,监管当局和各地政府也有不同希冀。
当记者就这个问题采访安徽省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张良庆时,他强调,不论何种思路,都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要深入分析当前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着眼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目前实际情况,从统筹城乡金融市场发展的大局出发,巩固第一轮改革的成果,寻找符合本地区特点和实际的发展思路,推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增强竞争实力和服务功能,更好地适应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低
“现阶段,农村金融仍然是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农村金融的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城乡金融的资源配置严重不平衡,农村金融整体服务水平还远不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张良庆说,安徽是农业大省,是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一方面农村经济存在巨大增长潜力,但“三农”发展受制于金融支持不足,资金困难成为农村地区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另一方面,农村经济中又蕴含着巨大的金融供给潜力,却不能为农村提供更有效的资金供给。
“现有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存在严重缺陷。”张良庆分析说,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不均衡,比如安徽省,银行业机构网点平均每万人1.13个,农村银行网点平均每万人0.71个,国有商业银行向农村地区布点和农村新型金融机构试点工作刚刚起步,仅靠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难以承担农村金融服务的重任;农业政策性银行业务领域狭窄,基本限于农副产品流通领域,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还很有限;农业保险发展滞后,难以分担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村信用担保机构不健全,全省县域建立信贷担保机构的比例目前仅为30%左右,而在已建立的担保机构中,能够有效运作的比例不足40%。
“农村地区金融供给机制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单一的农户小额信贷无法满足农民发展规模化种植、养殖业和发展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化经营的需求;金融服务品种基本上还是“存、贷、汇”老三样,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金融需求;大量资金通过各种金融中介转移到农村以外地区。”张良庆告诉记者,有数据表明,全国银行机构存款资金40%左右来源于县及县以下,但真正用在县及以下的贷款不足20%。不要说引入外源性资金,就是农村地区自身的资金潜力都不能借助于有效的金融机制,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据统计,目前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如果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大约为2亿人,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带回农村的资金,每年在8000亿元左右。但是每年从城市流回农村的资金大部分用于建房等消费需要,存放在邮储和其他银行的资金大量从农村"抽调"到城市,农村金融失血问题严重。
合作金融机构问题严重
“其实,发挥农村金融主渠道作用的合作金融机构自身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张良庆坦言,目前农村信用社的很多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
“农信社的历史包袱仍然沉重。”张良庆举例说,截至2007年末,安徽省还有4.5亿元的历年亏损挂账,而且全部集中在11家联社,消化难度很大;基层网点改造和规范化建设任务很重,还有相当一部分网点安全防护设施落后,存在较严重的安全隐患。
“合作金融机构的基层法人自治能力差。”张良庆解释说,农信社管理仍然薄弱,风险问题还很突出,多年形成的管理不到位、内控体系不健全、合规意识淡薄、风险管控能力弱、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违规经营、经济案件时有发生,不良资产率、不良贷款率、非信贷不良资产率、发案率等指标居高不下。他告诉记者,2007年末,安徽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率达到24.79%,而同期主要上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大都在3%以下。
“农信社业务经营水平与现代金融业差距较大。”张良庆表示,目前,县级农信社法人规模偏小,难以积聚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易受资金实力、资本监管比例约束等制约,即使是部分改制成农村银行的法人机构,也很难在技术、装备、产品、人才、金融创新等方面达到现代金融业的要求,长此以往必然拉大与现代金融业的差距,不仅不能适应现代金融发展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也难以满足“三农”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
“行业的整体优势难以发挥出来。”张良庆分析说,多级法人的存在,使得省联社责任无限但管理手段有限,管理和指导的有效性受到相当程度的制约,主要表现在风险管理关口难以前移,制度执行不力,信息传递衰减。同时,省联社受职能、人员和资金的限制,难以担当起健全业务功能、控制和化解风险、降低交易成本的重任,行业整体资源没有合理配置和整合。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人均存款、人均贷款、人均利润率、资产利润率、收入成本比等指标与商业银行是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差距。他举例说,安徽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007年人均存款、人均贷款、人均利润是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四大行平均数的43.1%、49.5%、28.3%。可以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法人分散、点多人多的粗放式经营即使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但从长期来讲缺乏可持续性。
对症下药推动改革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决不能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而需要从我国"三农"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按照对症下药的原则,加强我国的农村金融制度建设。”张良庆说。
“农业由于其基础产业地位,无一例外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发达国家尽管市场化程度高,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但是他们在长期发展农业实践中,始终紧紧把握着农民协会、规模加工、金融后盾三大利器。”张良庆认为,"农协金融"在解决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东亚小农社会的"三农"问题和繁荣农村经济中功不可没。在这几个国家,基层农协的互助金融业发展最快,所占比重最大,在农业金融业中的作用也最大。
“根据安徽农信社的实际情况,打造立足县域、服务社区的零售银行机构,有效满足这些金融服务薄弱环节的需求,与商业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组织以及农业保险、担保等各类金融机构一起形成合理的市场分工,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可以说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生存之本和发展之基,也是我们谋划下一步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张良庆如是说。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证明,存量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正确的定位和多元化的产权构建。”张良庆认为,未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的基本趋势,是鼓励各地区寻找符合本地区发展特点的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坚持产权制度改革模式的多元化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同时,明确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坚持商业化和股份化趋势,定位于建立真正的社区银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扩大投资股的比重,改善内部治理结构,使农信社真正成为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同时,加强跨区域的资源整合和竞争,进一步提升竞争实力。从安徽的实际出发,我们对深化改革的初步想法是,找准突出问题,夯实发展基础,实行渐进改革,逐步构建稳健和谐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模式。
“我们将积极研究全系统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探索省联社改革的方案。”张良庆说,总的考虑是从全系统的实际情况出发,着眼于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坚持巩固县级法人地位、发挥省级机构管理指导和服务功能、适当分散风险、调动多方积极性等原则,适时推进改革,引领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逐步过渡到现代金融机构,打造社区型、零售型金融品牌,更好地服务农村金融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