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8月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媒体记者眼中的周华
本报记者 曲丽赢

  2007年9月开始,本报多次对总社所属企业中国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常州办事处主任周华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周华,成了近年来供销合作社系统一位有广泛影响的先进人物。今年7月,中央各大媒体纷纷派记者对周华事迹进行重点采访报道。7月25日中午,作为最早参与报道周华事迹的记者,我与从北京出发的部分记者一起,再赴江苏常州。这次采访周华,不仅加深了我对他的认识,更让我有机会看到各大媒体记者是怎么评价周华的。

  平凡之处的闪光

  7月25日晚,江苏常州,高温闷热,新华社记者车宏亮刚下车,就有人上前与他握手。他问:“您是哪位?”对方答:“我是周华。” 车宏亮一下子愣住了:原来面前的这个人就是要采访的英模人物——周华!“平时总觉得劳模离我们很远,但是见面之后发现,看起来周华就是一个普通人,那么的朴实无华。”车宏亮不禁感叹。

  中国纪检监察报的记者瞿芃这样描述见到周华的情景:“原来他就是周华!采访中,他对自己的事迹总是一语带过,只有在谈及个人兴趣爱好时,他的话才多起来。”

  “他像个忠厚的老大哥一样,很好相处,对周围的人很热情,真诚、直爽、随和。” 记者们印象中的周华是这样的亲切。

  “他做的事看似很平凡,但是我们都做不到。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平凡之中的伟大。” 采访间歇时间,大家交流采访体会,人民日报社驻江苏记者站站长龚永泉这样说。

  7月27日,新华社发表了周华事迹的报道: “有人说,周华是平凡的,至今他仍在平凡的岗位做着平凡的工作;周华又是不平凡的,他以永不言止的执着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他用自己的坚韧和无私书写着一个军人、一个供销合作社人平凡而伟大的动人诗篇。” 

  “面对频繁的工作调动和艰苦的工作环境,他舍得放弃稳定安逸,无论在哪里都爱岗敬业;面对物欲和利诱,他舍得权力,始终保持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面对妻子重病和父亲去世,他强忍悲痛,一心换来国有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这个始终在舍与得中作出无悔选择的人,便是周华。” ——7月28日,《光明日报》刊发了题为《一位新时代供销社人的舍与得》的报道。

  “他是一个朴实无华的人!”

  报纸、电视、广播各路媒体记者带着“长枪短炮”来到常州对周华进行“轰炸式”采访,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是周华为何能做到如此廉洁。这方面周华说得不多,更没有多少豪言壮语,但大家都从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所追寻的东西。     

  8月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时代先锋》栏目报道了周华清廉的事迹:“面对再生资源回收存在大量的现金交易,周华把决策、监督和具体执行分开,日常经营活动由各货场独立开展,他自己只负责监管审查,从制度上保证了清正廉明。”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对周华的清正廉洁进行了报道:”周华认为要做到廉洁就必须重视小节。货场经营部经理刘春伟就曾提出给周华报销手机费,被周华拒绝了。”   

  “舍得权力和欲望,他以一身正气赢得了客户的认可和尊敬。”光明日报记者殷泓这样形容周华。常州日报、常州电视台记者也认为,周华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能沉下心来专心自己的事业。不管工作是否受人关注,他相信自己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就那样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地干工作。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江苏省电视台的一位记者说: “周华很朴实,没有豪言壮语,他认为自己没做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就是在基层岗位上践行自己的本职。我对他的一句话印象特别深,他说,‘任何一个单位都有自己的制度,关键是看你如何去执行它,要把现有的制度执行好,而且执行起来不能走样。” 这位记者说:“我看这就是周华为人处事做工作的根本,说起来似乎很平凡,但做起来却不易。我们很多人需要向他学习的恰恰是这一点。”

  周华为什么会安于清贫,能够在巨大诱惑面前仍旧保持廉洁的本色,有记者说:“周华不是追名逐利的人,如果是这样,他完全可以在部队转业时就选择一个好的职业。”

  采访周华,记者们除了佩服,更多的是感动:“从外表上看不出来他有那么多经历。采访中每次听到有人提起那段他因为工作原因照顾不了家里的经历时,都让人眼含热泪。” 

  几天采访下来,龚永泉说:“采访周华有两点深切的感受:一是‘不吃老本’,听从调遣。(他的家庭太需要他在身边了!)不躺在从军18载、中校副团的资历上,而是从业务员学起干起,打拼出了事业,开创了人生的新天地;二是保持本色,创新开拓。他出身军人世家,生命中又有了当兵的历史,是解放军大熔炉出品的‘合金钢’。担任了中国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常州办事处主任,不是‘入乡随俗’,而是自制‘紧箍咒’,依靠制度管人管己。面对周华,我的敬意油然而生!” 

  周华能“把最不好管理的行业管理得很好”,并且“将自己置身于保证清廉的制度之中,这需要勇气,也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对于当前我们的廉政建设是很好的借鉴,值得我们去深思!”这是记者们达成的共识。

  “真正的时代先锋”

  7月28日《人民日报》:“从军18年的周华,1991年,以副团职中校军官之身,转业来到原商业部机关。两年之后,在国家机构改革中,被分配到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所属的中国再生资源开发公司当了一名业务员。在这个外人眼中的‘收破烂’行业,周华一干就是15年,他的原则是‘组织叫干什么就干好什么’。”

  周华“舍得稳定和安逸,他像螺丝钉一样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发挥作用”,光明日报记者说。 “他能让下属那么信赖,能把家庭、企业和客户的关系处理好很不容易。我觉得,他舍小家,并不是无情,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每提及他父亲病逝他不在身边,他总是忍不住流泪,他心中对父母、对妻女的感情很深,只是他选择了‘大家’。一个社会的进步,需要勇于承担、敢于奉献的人,周华就是这样的人,我们的社会需要他这样的人!”中国青年报记者何春中说。

  “周华爱读书,他必然喜欢思考,这种思考又能用来指导工作。八小时之外,他能把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潜心于企业如何发展壮大,这很难得。他的党性很强,能够长期严格要求自己,这个形象是过得硬的!他在工作中能够做到言行一致,现在有很多人做不到这点,我觉得他是真正的时代先锋!” 有记者赞叹。

  几乎所有记者都认为周华在常州货场的整顿,不仅给中国再生资源总公司而且给整个再生资源行业都提供了较好的模式。他的作为对国家的循环经济、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都作出了贡献。大家表示,宣传好这个人物,对于再生资源行业也是个好事,能引起社会上对这个行业的重视。

  何春中说:“采访之前我们并不了解再生资源这个行业,不懂得二次污染的危害,对我来说,这次采访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我希望通过周华事迹的宣传,能够推动这个行业的规范。这也是我们为子孙后代造福。我要尽我的所能,用自己手中的笔为循环经济尽自己的一份力!”

  采访告一段落。临别时,大家都对周华有了依依难舍的感情。这个不善言辞,似乎很平凡的人给大家留下了深深的记忆。记者们每个人内心里都感到充实,对供销合作社、对再生资源行业有了新的认识,对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先进人物有了新的认识。一个人的崇高非凡不在外表,而在他的精神追求及所达到的境界!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