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棉花年度末期,纺织形势困难、棉花滞销等一系列问题,成为行业的焦点。年度末期,本该上涨的棉花价格却没有上涨;棉花滞销,特别是新疆棉滞销,国家出台了调控措施——新疆棉运费补贴。寻求一时间国内棉花资源又像2006年那样多了起来的原因,最后又落到了棉花企业的存棉与囤棉身上。此问题,近期在行业内引起不休的争议。本栏目分两期刊发业内人士对此问题的不同见解。
对于尚未过去的这个年度,棉花企业的最深感觉恐怕有两点:亏了!囤棉囤亏了!2007/2008年度中国棉花经营企业出现了分化:囤棉企业苦难深重,无存棉企业一身轻松。
囤棉的罪过亏到了“姥姥家”
如果按照皮棉成本13000元/吨、月息8%。计算,囤积一吨皮棉每月需要支付利息104元,如果是贷款或者存放在棉麻站,每吨每月加50元的仓储费,那一吨棉花的保存费用是154元/月。假如你的皮棉是2007年10月收购的,那到了2008年,你存的棉花每吨成本将增加154×8=1232元,此时你手中棉花的每吨成本为14232元。
成本不是问题,只要价格能上去,成本也可以转移。可遗憾的是,2008年国内棉花价格不仅没有上去,反而出现下跌,而且好像也不是那么好卖。从目前市场价格来看,目前内地328级皮棉的价格在13600-14000元/吨之间,内地存棉企业亏本了!亏损额度大概在232-632元/吨。新疆328级皮棉站台价在13400-13600元/吨之间,新疆囤棉企业亏得更厉害,亏损额度大概在432-832元/吨,而且价格似乎还有进一步下跌的可能。如果进一步考虑某些企业的收购成本比较高,这样的囤棉亏损额是最低限度了。
考虑到近年来棉花加工企业连年不景气,这个打击是巨大的,不仅利润为负,信心也受到煎熬。信心没了!能够坚持囤棉的企业都是对经营、对行情、对中国棉花消费有信心的,利润没了,那信心必然受到打击。盈利企业将变得稀有,有能力存棉的企业基本都是曾经盈利的企业,他们在这个时候受损,那盈利的还有多少呢?新年度的棉花如何加工?
囤棉的无奈棉企不囤谁囤?
赔钱了的囤棉企业没有博得多少同情,不少人在质疑:谁让你囤棉了。这让囤棉企业是哑巴吃黄连,但仔细分析,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从某种角度上讲,大部分棉花企业的存棉是被动的,这源于棉花的生产、收购、销售和消费的几个特点。
其一,集中收购,分散消费。作为农产品,棉花生产的季节性特点非常明显,季节性生产必然带来季节性收购,因为棉农没有囤棉的条件。可棉花的消费却比较分散,在年中各月的消费分布比较平均。棉花收购消费的时间差注定了需要有人承担棉花储存的责任。
其二,消费先后次序明显,先近后远,先低价后高价。在中国的棉花消费市场上,消费的先后次序有一些规律,大致来说,距离消费市场近的地方的棉花先消费,距离远的后消费。再加上近几年棉花消费是买方市场,纺织企业占有主动权,所以近几年中国棉花的消费基本都是先内地后新疆、先国内后国外。拿新疆棉来说,即便是销售快的年份,棉花出运和销售完毕也要到5月份以后,而此时距离收购已经过去了半年多。那些距离市场比较远的、价格优势不明显的棉花必然有存棉主体。
其三,棉花企业承担了囤棉的大部分成本和风险。从棉花市场的历史来看,在统购统销的年代,棉花储存成本由国家来承担,市场放开以后,棉花年度内的储存成本和风险基本转嫁到了棉花企业身上。棉农无力囤棉,纺织企业不愿意囤棉,国家也不囤棉,如果考虑到加工企业之间的竞争,棉花企业注定了要集中快速收购,然后慢慢寻找买家,无形中棉花企业承担了囤棉的责任,相应的也承担了大部分的囤棉成本和风险。
综上所述,农产品的季节性特点注定了棉花年度内储存成本的存在,中国棉花消费的特点又注定了距离市场较远的棉花(如新疆棉)储存成本的高企。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国家显然已经不可能成为棉花的储存主体,而买方市场的特点也使得纺织企业不会承担储存成本,所以棉花加工企业自然就成为现在市场条件下的棉花储存主体。
囤棉的误会存棉怎么成了囤棉?
棉花企业不是救世主,他们所以愿意承担储存的费用,那是因为这个费用最终将由市场来消化,由各方来分摊,他们其实只是一个存棉的执行者。在正常年份,棉花企业存棉是不会带来严重后果的,存棉的成本最终是可以转移到销售价格中的,没人会说存棉有罪。但今年的市场情况发生了变化,企业的存棉变成了囤棉,把成本硬生生地压在了棉花加工企业一家身上。
谁曾想,年中大量进口外棉的中国,在年度末似乎要出现棉花过剩!很多人不会怀疑这样一个假设:如果让调控部门现在来决定配额的发放,估计要慎重得多。显然没有人打算去指责调控部门,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他们也是没有考虑到问题的严重性。而且受伤的不仅仅是他们,据笔者所知,几家大型国际棉商目前在中国的存棉都不少于3万吨,苦于找不到出路。至于众多的内地存棉企业、新疆棉商,棉花市场供应过剩让他们甚为不解。从目前国内棉花市场上的库存来看,棉花存量依然不小,新疆棉在陆续运出,内地棉也在逐渐消化,但纺织企业宁肯停产也不愿采购的态度令棉花销售压力重重,所以,即便现在也不能完全排除本年度棉花出现过剩的可能。
谁曾想,棉花消费如此萎缩,而且结果竟然在年终才浮出水面!2007/2008年度棉花市场平衡表令所有参与者感到惊愕,相对于国家统计局完美的纺织产量数据,谁能想到纺织对于棉花的需求如此萎缩。国内产量变化不大,进口也低于预期,可是棉花依然充裕。到了年终,当大家意识到消费萎缩而去审视纺织行业的时候,才发现纺织企业运行如此糟糕。
谁曾想,棉花价格如此逆季节而动。官方说,今年的棉花价格是不错的。事实呢?价格不错是在春节前,但春节以后价格就不给棉花企业机会了。根据往年的惯例,春节以后,棉企还有3月、5月和7月好盼,今年在5月以前市场给了加工企业不少盼头,5月份以后棉价出现下跌局面,一个典型的价格走势陷阱。用希望来抬升成本,用跌价来迫使卖方割肉,囤棉的价格风险浮出水面。
这个年度即将过去了,盈亏都成了过去,笔者不否认今年囤棉是亏损的直接原因,但笔者要表达的意思是,棉企存棉是正常的,而且大多数棉企是被迫存棉,存棉是没有错误的。在往年存棉很少被说成是囤棉,即便是囤棉也不会受到指责。但今年市场实际情况给了棉花企业以重击,存棉变成了囤棉,价格走势的不利使得囤棉成为棉企亏损的直接原因。不过这些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今年有多少棉花加工企业受到囤棉的冲击?明年这些企业如何生存?假如这些企业把罪责推给囤棉,那中国该把棉花囤在哪里呢?
(中国棉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