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8年8月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我在区队中学习成长
——兴隆庄矿见习大学生区队成才录
崔 伟

  “回顾自己一年来的工作,心中满是收获的喜悦。初到煤矿的忐忑,很快被兴奋取代。井上井下标准化、城市化的建设现状,让我对今后自我的发展也充满了希望和信心。”以上这段话来自兴隆庄矿综掘二队见习大学生小杨的见习总结。

  同小杨一样在综掘二队见习的还有小周。他俩都是在去年这个时候从大学毕业,来到了一个共同的地方开始了新的征程。小周坦言:“所谓不适,只是我们没到矿之前的一种自我内心感觉。” 去年,当他、小杨和另外12名大学生真正站到矿山的土地上,他们被眼前的一切深深吸引了,正是那个时候,他们下决心扎根矿山,在这里奉献自己的青春。

  矿山对他们也是宠爱有加,始终遵循“技术是根,人才是本”的人才观,坚持做到“情感上贴近、思想上鼓劲、技术上跟近”,让大家尽快融入到矿山大家庭中。

  情感上贴近。情感的互动交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被分配到这个矿综掘二队的小杨和小周,很快就感触到了区队浓浓的亲情。区队领导的呵护、同事们的嘘寒问暖,老师傅贴心的叮咛和随时随地的提醒,支部书记的谈心交流,这一切交织成伸手可触的区队文化,不断吸引着他们,温暖和感染着他们,无形间,他们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消失得无影无踪,随之而来的是他们跃跃欲试投身事业的激动和冲劲。

  思想上鼓劲。区队针对他们思想活跃不稳定的现状,制定了相应的测评考核办法。由支部书记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教育,稳定他们的心态,转变他们的认识,不断激发他们爱矿爱岗、敬业奉献的热情;每季度召开一次由队长、技术人员参加的座谈汇报会,听取他们的心声和自我评价,总结他们一季度以来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剖析存在的不足和思想根源,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纠正与改进;技术主管整理总结他们每月的工作表现,报矿干部科进行监督和分析,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为区队提供有效的帮助与指导。

  技术上跟近。大学生的底子,为技术实践和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实践才能出真知,该队从工作点滴和现场实践抓起,安排他们到不同的岗位接受锻炼,由点及面,最终从整体上把握综掘工艺流程、工作性质等。他们先到检修班熟悉设备的布置、性能,学习安全技术规程和作业规程,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技能。工作中,发挥技师、高级工的传帮带作用,手把手对他们进行指导,积累经验,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几个月后,他们又转入生产班跟班实习,具体从综掘工艺流程、正规循环作业、施工工序等方面强化提高。这期间,重点从培养他们的自主管理能力入手,在保证每月完成15个下井指标的情况下,由他们自主安排下井和学习时间。只要不下井,就由区队技术主管负责进行技术培训,参与图纸绘制、学习制图软件、制定技术作业书等,促进了他们理论和实践的齐头并进。一次在井下迎头施工过程中,他们发现施工人员往往是铺上顶网后,再进行顶锚的施工。由于没有联网,经常发生矸石顺网与网间隙滑落的不安全现象,他们通过所学所思,及时向区队提出了改进的建议,施工时应该先联网,再进行顶锚施工,就这样一个小小的改进,有效消除了矸石滑落伤人的不安全隐患。

  事实证明,通过区队一年来的锻炼,小杨和小周迅速地成长起来,不只是体现在心态上的成熟,由起初对煤矿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现在的理性认识,更是体现在技术水平上质的提高。目前,他们已经能够独立制定简单的施工措施,熟练地绘制矿井平面图、地质剖面图,特别是能够认识到在不同条件下,如何选择确定掘进支护方式,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更加科学的技术保障。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