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7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柏枧茶山行

司徒敏

  柏枧山位于宣纸故乡安徽宣城。柏枧山野茶个条清瘦,虽不属品牌名茶,却饱含了大自然本真的香醇。

  在采茶旺季渐去的四月,我约了两位年轻人,踏上了去柏枧茶山的路。坐一个多小时的农村班车,又徒步约四公里山路,终于来到柏枧山主峰天台山山麓茶农朋友汪水的家。接待我们的是两位慈祥而热情的老人(他们的儿子和儿媳上山采茶去了)。与老人们共享了可口的农家菜饭,我们便匆匆踏上登汪水家茶山的路。

  山路沿着溪流蜿蜒而上,我一步一个脚印,跟着两位年轻人。山势越来越陡,山路越走越窄。朋友拾一树枝,折去树梢,给我做拐杖,才跟上同行。人虽吃力,但满眼醉人的绿,一路溪水潺潺,鸟语花香,令我神清气爽。走了约摸半个小时,实在是走不动了,便一屁股坐在路边的石头上。休息片刻,又继续向上登。山回路转,林木葱郁,不时有参天的古榧树突兀而出,从粗壮嶙峋的主干上,伸出无数条横枝,向四边探出,如蓬如盖。奈其每年能结出百多斤价值不菲的香榧,山民们爱其如子,世代保护至今……又经半个多小时的折腾,终于爬上海拔近千米高的汪水家茶山。茶棵散落满山遍野,今春第二发冒出的青青尖叶,如妙龄媚女之眉布满棵头。这些生长在高山林木之间、云雾缭绕之下、花香浸润之中的原始野茶,吸天地之精气,纳日月之光华,缓缓而生,形体精瘦却饱含琼汁,容颜清癯却内含精深,制出的茶,任你三泡四泡,依旧甘味绵长,回味无穷。只见汪水挑着茶叶,沿着陡坡向我们走来,后面是他的妻子,见到我们高兴得什么似的,忙安排和指点我们采茶的区域和要求。他说,你们尽情地采,自采自得,晚上我给你们加工。大家兴高采烈地忙活起来,笨手笨脚的我也学着采,轻轻地摘着嫩嫩的尖叶……一直到傍晚居然也采到两斤多鲜叶,虽手酸体乏,但别有一番喜乐在心头。下山时,一路惊险,我也一路小心,终于在天黑之前回到了汪水家,瘫在靠椅上不能动弹。此时,汪水的制茶间已热气腾腾,制茶机发出刷刷的响声,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茶香。只见汪水动作熟练地掌控不断转动的制茶机,既顾杀青,又司烘干,一个人掌控整个生产流水线。条型划一的青青尖茶,便在他的手下不断展现出来。汪水说:每年三四月间是优质茶最佳的采摘季节,这时,茶村像过节一样热闹,家家户户都要以高工资请好几个人上山采茶,晚上制茶全家上阵,每天都要做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

  一天的茶山生活,给久蜇城市的我以不可多得的新鲜、温馨和刺激,更让我真切地体验到茶农们生活的辛苦和劳累,他们每天天不亮开始上山,登一个多小时的山路,不断游走在茶棵之间,全神贯注于茶棵之上,不停重复同样的动作,细心采摘,累到下午三点多钟(中午就在山上随便吃点干粮,喝点山泉水),再将沉沉的鲜叶从山上运回,经过多道工序,连夜将青叶赶制出来……就这样,他们祖祖辈辈,年复一年,轮回同一单调、辛苦的劳作,为人们源源不断送去饮福。想到城市茶楼里那些悠闲的茶客们,在优雅的音乐声中惬意地品尝香茗时,我最想要说的是“谁知杯中叶,片片皆辛苦!”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