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义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作为全国劳模,作为六国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兼营销公司总经理,他的名字首先是与“驻点直销”联系在一起的。可与此同时,熟悉他的人,或是读过他的专著《卖点》的人,都另有一个印象——王锡义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诗人。
王锡义诗歌的创作状态,与历史上那些大小诗人们并无二致。古人写诗并不为了换稿费买米买菜“为稻梁谋”,比如李白,云游大江南北,走到哪儿吟到哪儿,看到什么就写什么。连在铜陵吃了五松山荀家老太太的一碗雕胡饭,也要把过程和感受记下来,“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王锡义写诗也是如此。十四年来,王锡义为了六国公司化肥产品的营销,步履匆匆,走遍大江南北。于是我们在他的诗里就读到了“天山腹地,人间天堂”“祁连风雪夜”“千峰万壑大别山”和“昆仑一脉贯西东”。也读到了“饥肠辘辘不要紧,阳关烧饼是美餐。过了阳关是汉中,六国产品市场宽”“无名饭店大有名,乡土美味客如云,老板下厨亲执铲,千古一理天酬勤”。字里行间,印满了王锡义艰难的脚步和以苦为乐的笑容。
在诗歌的艺术风格上,王锡义文如其人。表面上他快人快语,口心如一,实际上他营销谋略在胸,谋篇布局极具匠心。
在文字符号的层面上,他的诗少用喻借,多为赋法,直陈其事,平实自然,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这点有别于那些文人诗词。如“商场征战十四年,搏风击浪苦亦甜。连胜不败防自满,是骡是马看猪年。”读之如听他在某个会议上的发言一般。他的诗显然有别于我们目前在报刊上常见到的现代诗,不是那种讲究意象、句子长长短短不必押韵的那种,更不是“会敲回车键就会写诗”的“梨花体”,而是对传统诗歌手法的一种守望和传承。他的诗,音节铿锵,讲究平仄。一般以五言七言居多,偶尔也有例外,如《过琼州海峡》:“看地图,琼州海峡,米粒之间;赞南疆,风景如画,气象万千!”但无论每行字数多少,句子总是十分齐整,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音韵美。
在诗歌审美的层面上,文字表面的直白,却难掩字里行间的暗藏机趣,巧如天成,诙谐幽默。他善用谐音,善写藏头诗。在业务交往中,他经常把对方的名字嵌入诗中,一下子就缩短了彼此的距离,给剑拔弩张的商业谈判,注进了润滑油。如他赠给内蒙呼盟乾森公司刘鹏举董事长的诗中就嵌进了刘的名字“刘郞凌云志,鹏飞云天外,举事天人助,年年好运来。”这些诗在许多营销合同签订前起到了“预热”的作用。他还善用藏头诗来做营销公司员工们的思想工作。如写给营销公司核算主管的诗《赠姚红同志》:“财女出姚府,营销大红人。助我总核算,六国一功臣。”其中就嵌入“姚红核功”四字以示表扬。用这样独特的方式做管理工作更具人文色彩,体现了六国公司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
在王锡义的作品中,我们不仅读到了诗歌艺术的音韵美和意趣美,更读到了诗人如火的热情和过人的智慧,读到了他高情商的、张弛有度、方圆得法的豪迈性格之美,读到了他传奇的人生轨迹,读到了他热爱企业、献身事业、一心一意扑在营销工作上的崇高精神境界!
(于春咏,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安徽省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