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8年7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服务新农村,农信社要有新对策

刘存保

  加快新农村建设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农村信用社作为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近年来,农信社在支持“三农”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环境的变化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面临着一些新的情况和难点亟待研究解决。针对新出现的困难,探索服务“三农”的新对策成为农信社能否发挥好“支农”主力军作用的关键。

  “支农”面临的困难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步实施,一方面部分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及农村经济组织,资金链条中断,且部分农民守信履约意识薄弱,恶意逃废信用社贷款、拖欠信用社贷款本金及利息行为时有发生。另一方面部分农民缺少发展致富项目的技术和信息,没有农产品销售渠道,想发展致富项目没有能力,缺乏获贷能力。

  农村信用社吸储资金成本高,导致支农贷款利率过高。具有输血功能的农村信用社,与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相比,结算及通兑功能不强,存款结构以高利率的定期存款为主,营业网点多,服务农户多,吸收资金成本高,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导致支农贷款利率高。近几年来,虽然农村信用社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信用村、信用户的评定,对小部分级别较高的信用户贷款利率下浮,由于经营成本较高,没有对全部“三农”贷款实行优惠利率。

  对农村客户信息了解不全面。当前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信贷资金是由农村信用社提供的,虽然有深入农村基层的客户经理,但由于客户经理人员少,需要服务的农户多,农户居住分散,信息资料不易采集,不能全面了解农户的还款能力、个人信用等详细情况,使信贷资金投放受到影响。

  支农要有“新思路”

  (一)树立支农新理念,做好农信社信贷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明确信用社市场定位,让其充分认识到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在农村、发展空间在农村、广阔的舞台在农村,只有为农民搞好信贷服务,才能推动信用社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按照为“三农”服务的经营方向,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功能,把农信社办成“农民自己的银行”、“农村社区性零售银行”,切实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服务水平;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控制信贷风险,实现良好的农信社自身效益,达到社农双赢。

  (二)确立信贷新投向,要从支持传统农业向支持现代农业转变,从支持传统农民向支持现代农民转变,从支持传统农村向支持新农村转变;转变支农新策略,要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现代化,以“三化”为载体,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支农要有“新产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信贷需求是丰富多样的,迫切需要大量的、符合新农村特点的信贷产品。农信社现有的信贷产品,对路子的不多,有针对性的更少。因此,农信社要加大信贷产品的开发创新力度,不断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信贷需求。

  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推出“打包贷款”、“集中贷款”、“农家乐”、“农村青年创业”、“汽车消费”、“仓单质押”和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品种,不断完善贷款担保方式,在原有担保方式的基础上,尝试开发经营权抵押、养殖水面使用权抵押、经济林权抵押、龙头企业为农户担保等,对组织结构合法、发展前景看好、紧密、效益高的专业合作社可以组建大联保。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特色化、个性化的担保方式和金融服务。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农信社联结千家万户的金融纽带,它既是农信社的传统信贷产品,也是农信社的基础性信贷产品。针对目前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对小额农贷的对象、额度、期限等进行延伸。延伸对象,拓宽基本面;延伸贷款额度,做大基本点,以更好地满足贷款对象的资金需求;延伸贷款期限,激活基本细胞,坚决改变过去“春放、秋收、冬不贷”的传统放贷模式,根据农户贷款用途、生产周期、还款来源等因素合理确定期限,允许跨年度使用。

  支农要有“新手段”

  目前农信社传统的服务手段还比较单一,主要是单纯的贷款服务。这种服务方式不能满足“三农”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要,更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服务。农信社要进一步创新服务手段,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

  (一)全面推行支农客户经理制。农信社要全面推行支农客户经理制度,实行“包村、包片、包户”信贷服务,推广信贷服务指南,进一步延伸支农的触角。同时,要加强客户经理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培养一批懂政策、懂技术、善管理的客户经理,为农民提供政策、信息、资金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使客户经理成为农信社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成为农信社发放农贷的营销能手,成为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融专家。

  (二)加快支农服务电子化建设。农信社要进一步加强对支农服务电子化建设的力度,完成全国农信社的通存通兑联网,方便农民存取款和科学理财。同时,要积极开办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一方面为农民提供快捷便利的资金查询和结算服务,一方面为农民提供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信息和最新的科技信息,进一步提升农信社支农服务水平。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