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国内外棉花市场的走势与本年度初期的预测大相径庭,棉花电子盘在5月底反转形势非但无法确立,反而延续了本年度第四轮探底的趋势。期现价格从持平或倒挂200元/吨直到近500元/吨,囤棉企业一片惊慌,一些前期试图抄底的交易商也越套越深。“此跌绵绵无绝期”,现货成交价在国内外电子盘的轮番冲击下,也有疲软、回调迹象。棉纺织企业纱布销售比较正常,一般厂的产销率都在95%以上,企业库存没有继续升高,但大部分企业销售利润偏低,主要以维持生产、养活职工为主,纱布报价并没有随棉价的走软而下滑。
从销售看,由于相当一部分服装厂和织布厂开始接秋冬季订单,对普梳纱的需求明显上升,主要集中在C21s、C32s和C40s,特别是高配的普梳40s供应偏紧,一些棉纺厂还要排队拿货,精梳高支纱,特别是JC80s及以上棉纱的订单则比较稀少,高支高密坯布的外单也比较有限。
6月份棉纺市场并非如愿
棉花供应充足:截至6月底,新疆铁路系统估计等待出疆的棉花约63万吨,而5月底约80—90万吨。内地存棉仓库中60%左右是新疆棉,随着六七月份新疆棉外运能力的大幅增强(运棉车皮从120个增加到270个,日发运量从5000吨上升到1.1万吨以上),内地棉受到冲击的不是价格,而是供应量和触底反转的势头。六月份新疆棉、外棉甚至地产棉都处于充足阶段,与去年同期形成鲜明对比,部分机构认为5月底中国的商业库存至少为220万吨,6月底则应在160万吨左右。
棉花消费减少:笔者从6月底的调查来看,棉花工业库存约121万吨,企业间库存两极分化较重,多的四五个月,少的不足一周,总库存同5月底基本持平。从纱布的库存调查结果看,棉纺织厂的产销率仍比较高,企业库存压力没有进一步恶化。近日有关2007/2008年度棉花消费下降的说法比较多,笔者通过企业调查和2006/2007、2007/2008两个年度棉花产量、进口量、期初期末库存分析后认为,本年度棉花需求量较上个年度约下滑30—50万吨,棉纺织企业“硬着陆”迹象明显。在近日的走访中,部分外商认为本年度的棉花消费量在1000万吨左右,一些大的纺企则认为不足950万吨,几乎没有机构认为消费量比2006/2007年度增加。
棉纺政策:五六月份针对棉花、棉纺织行业国家先后出台了两条政策,一是棉花进口临时政策,滑准税由5%—40%降至3%—40%;另一个是新疆棉移库补贴政策最终确定。前者的结果是使部分资金紧张的纺企签了七八月份进口订单,后者的效果正在缓慢体现,部分新疆棉企已有主动降低100—200元/吨销售的意愿,但内地纺企积极性似乎不大。一些省份针对纺织企业的贷款虽有“解冻”迹象,但主要是扶持大中型国有企业、有订单且偿还能力强的企业,对大部分中小企业而言,并没有任何实质性利好,企业仍在期待政府“帮一把”。
7月份棉纺市场难回暖
从企业的表现看,棉花等原料价格的涨跌并不是棉纺厂最关心的,运转资金和棉纱布销售没利润,出口没有议价能力是主要心结。目前整个棉纺织业最重要的问题是“肠梗塞”,不解决坯布,特别是服装的销售问题,棉价落到13000元/吨或12000元/吨并非不可能,人民币无限期的升值是主要原因。
纺织品服装出口弱势已定。自2008年以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速大幅下降,特别是占总出口额65%左右服装出口额的大跳水是造成企业当前困难的主因。2008年5月,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约144.35亿美元,其中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85.88亿美元,同比增加0.92亿美元,增幅仅1.08%。2008年1月—5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幅跌至5%左右,较2005年同比增幅下降了13个百分点以上。而这种势头仍在蔓延,笔者认为即使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分别上调2%和4%,短期内(今年内)对整个棉纺织形势的推动作用都不会很明显。现在是接冬季订单的时侯,汇率和成本让纺企举步维艰。
国家纺织业扶持政策出台滞后。 2007年底关于新疆棉出疆移库补贴政策就传得沸沸扬扬,然而直到6月下旬这个政策才出来。时至棉花年度后期,棉纺厂不愿进疆采购,新疆棉企将棉花不愿运输出疆,如果这个政策在今年3月份出台,新疆棉运输问题并不大。另外对新疆棉出疆不论长度、等级,不论大包小包都是定额补贴400元/吨,显然有失公允,而且如无其它针对棉纱、棉布及其它棉副产品的运输补贴措施跟进,很可能使新疆下游其他产业遭受重创。对于其它政策,笔者认为纺织服装出口退税上调的机率很大,纺机进口免关税也不是大问题,但在防通胀、降CPI的前提下,货款对纺织企业整体倾斜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棉纺织企业的真正洗牌是在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宏观调控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将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对于收储,短期内出台的可性不大。
棉花买方市场的格局短期不会改变。汽油、柴油以及工业用电每度上调0.025元对棉纺织企业的影响比较有限,但在纱的利润被压缩到300—500元/吨的情况下,每一项成本的上升都可能成为压垮棉纺厂的一根“稻草”。近日笔者注意到,一是有些棉纺厂在转给棉企承兑汇票的情况下,开始主动承担一部分贴现费用;二是由于2007/2008年度国内棉价几乎没有给棉花流通企业出货的机会,因此相当数量的流通企业逐渐淡出棉花行业,谁来给轧花厂和棉纺厂做蓄水池?三是新疆棉移库补贴费用的申报产生诸多问题,如棉纺厂要求从中得到一部分利益,一些从内地仓储接新疆棉的外商也在寻找政策的漏洞;四是农发行再次明确8月20日为还贷期,囤棉企业普遍认为以时间换空间的可能性已不大,加大了皮棉的销售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