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6月2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棉价上涨乃大势所趋


  从春节到现在有四个月时间,国内棉花市场历经电子盘3月份的大起大落与3月至今的连续阴跌,现货价格就像钉了钉一般,任凭风浪起,就是不动。

  这价格不动不打紧,棉农已经满意地出售了生产的棉花,棉纺厂满意于拿到平稳价格的棉花,可是棉花公司轧花厂却吃尽了苦头。由于市场上棉花全部属于商业库存,要自己支付棉花占用资金的储运费用与银行利息,原本差价就微小的经营利润没有了,迫于银行还贷以及市场本身等多方压力,只好放手销售,降低库存。许多存棉企业业绩下降,甚至出现亏本。同时,原本对2007年度后期寄很高期望值的新疆棉也在销售上出现了困顿,到5月底还有近百万吨皮棉库存。棉纺厂一再压缩棉花原料库存,把库存压力转嫁给棉花企业。棉花企业早期的市场信心逐渐转变成疑虑和忧虑,毕竟离2008年度新棉上市时间越来越近啦。

  这就是市场!客观而残酷 。

  至今国内市场棉花价格并没有如我们预期,出现上涨,在国外棉花价格涨声一片,价格高企的时候,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国内今年棉花市场的困顿局面?市场普遍流传的纺织行业生存面临挑战,销售与出口环境恶化,确实是一大原因。出口退税与人民币升值确实对纺织出口利润空间产生实质性的不利影响。但4月5月国家公布的全国纺纱与织布总量与纺织出口增速的数据显示,纺织的产能与出口能力仍然相当强劲,绝对需求量没有缩减的迹象,因此笔者认为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官方与市场对棉花生产总量的低估,低估数量也许达40—50万吨之多!增多的供应量加重了棉花企业的销售压力,严重压制了存棉企业对棉花价格的上涨要求。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年度前期籽棉加工能力过剩形成收购竞争,加上不利气候推动,一定程度虚抬了皮棉的生产成本价格,就如棉花企业将几个月的存棉费用提前支付给棉农弥补受灾减产的损失了。

  市场压力这么大,却没有出现象2003年度或2005年度那样的持续下跌。笔者认为有三个根本性的因素:

  第一,全球棉花资源供小于需的格局推动棉花价格脱离底部整理,进入上升趋势。全球权威机构最新的预测评估报告显示,继续维持需求增加大于生产、期末库存不断下降的结论。ICAC六月报表显示,全球棉花需求大于供给80万吨,并预测新年度全球棉花平均价格由上年度的73美分/磅上涨到79美分/磅。从全球不断上涨的能源以及粮食价格的关联性可以判断,全球棉花价格进一步的上涨毫无疑问。

  第二,国内2008年度棉花生产成本增幅显著,直接抬高市场对新棉价格的预期。生产资料价格包括化肥、农药、农膜等上涨幅度有目共睹,基本都在30%之上,钾肥等稀有肥料涨幅翻番,劳动力价格也明显上涨。可以说,生产成本的增加提高了棉花的价值,在没有除良种补贴外的其他政策补助之下,任何压低新棉收购价格的行为都可能致使棉农的不满,而引起下年度棉花种植预期的下降,政府以及棉纺市场都是不愿意看到的。我们难以预测今年新棉的具体价位,这其中还有气候与病虫害的影响以及国际棉花市场可能发生的新变化,但通过调查了解棉农对新棉价格的最低期望:生产棉花必须要比生产粮食收益要更高一点。 

  第三,稳定和扩大粮食生产,棉花面积产量有明显的回落势头。粮食安全第一,况且自2002年开始粮食进口数量也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近大半年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引起一些粮食进口国家的巨大恐慌。我国政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一边上调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格,一边大幅增加粮食种植补贴,新疆等省区政府明确表态要增加粮食种植面积。从反馈的有关实际生产面积的消息来看,全国棉花面积整体上比去年略有下降。最近两年棉花市场价格不错,农民比较满意,对新棉价格的期望值也比较高。如果市场价格不跟进的话,后期我国棉花面积与总产的回落将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因此,对新棉价格走高的预期,符合国内粮棉生产的发展方向,符合全球棉花价格的运行大趋势,对本年度最后两个月国内棉花市场价格的稳定,也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与拉动效果。

  (齐 铭)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