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8年6月2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棉纺厂为何不接棉企的“橄榄枝”?

李 仁

  对于2008年的棉纺织形势,有关部门和业内年初就有了非常明确的论断:2008年是最困难、外部环境最复杂、经受考验最大的一年。“活下去,不停产,发工资,别掉队”是相当一部分棉纺织厂的短期的目标。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CF0807跌破13800元/吨、现货与春节前持平、大量新疆棉移库至内地的情况下,用棉企业仍不肯伸手接盘。

  积弱难返三症结

  原料成本涨跌200元/吨对棉纺织企业影响并不大,也不会撑大或缩减消费的“胃口”,因此棉花进口临时滑准税的出台并没有给棉纺企业带来多大利好,只是“流感吃中药”的做法。纺企积弱难返的症结主要在三个方面。

  第一,人民币汇率自2005年7月调整开始,注定是个“此升绵绵无绝期”的行情。出口额占中国总出口额1/4,贸易顺差则占70%以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纺织品服装行业是被“内定”的牺牲品,人民币升值的最直接影响是产品产生大量积压,内销市场也被挤得喘不上气。美元持续贬值,加速中国通胀,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和不确定性给纺企带来“灭顶之灾”。

  第二,纺织业的产业升级存在明显的“冒进”和实力透支现象。几乎70%以上的大中型棉纺厂只生产40s以上的产品,把精梳纱和高支高密坯布作为高附加值产品的象征。32s以下的棉纱则基本全淘汰,当然低利润或无利润也是一个原因。在出口遭到“围堵”的形势下,棉纺厂难以或不肯调头,“眼高手低”又成了通病,仅从调查来看,高档纱和高档坯布的库存占棉纺织厂的主体。

  第三,国家宏观调控下棉纺织业“优胜劣汰”的目的和想法是正确的,2008年下半年到了关键时期,但“一刀切”和“只收不放”的做法并不足取。近日商务部提出对有市场、有订单、有效益的出口企业,国家应当给予必要的信贷支持。

  企业需要喘息时间

  若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上调2%—4%,从长远看,虽不能有效解决棉纺织业遇到的问题,但从短期看确是个促进出口,给企业减压的办法。针对某些机构和专业媒体认为“上调出口退税是历史倒退”的说法,笔者认为:

  1、我国纺织业从1998年举起“砸锭”大锤,到2000年后的再度进入高速增长期,棉纺织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三年均在100%以上。用了近8年时间从3300多万锭发展到1亿锭以上,因此淘汰和洗牌也要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硬着陆”并不可取。

  2、我国目前仍是半工业化国家,正在全力向工业化转变,而纺织业作为解决劳动力就业、转移人口压力的重要行业,在向工业化转型的过渡期仍发挥重要作用。

  3、从调查来看,国内相当一部分棉纺织企业的利润已跌至1%以下(亏损面也非常高),退税上调2%则给了企业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动力,特别是服装企业受人民币升值和调控的影响最大。2008年1月—5月出口增幅大范围滑落,江浙粤闽沪等地的中小服装厂纷纷倒闭。据了解,实际上2007年沿海发达地区相当一部分服装企业的利润80%来自出口退税。

  资金紧张未改善

  棉纺织厂无法大量采购棉花还与一些因素有关,如下游印染和服装企业资金流相对棉企和纺企更紧张,能给承兑汇票已经是不错的行情了,一般都是服装厂给了现款或承兑,棉纺厂还没捂热又转到棉企。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部分外商特别是美国采购商采取延期支付货款以及延长提货期的办法来缓解其资金压力,诚信度明显下降,服企的风险也在上升。

  一、5月—8月棉花企业要求棉纺厂现款提货的比例升高,一些棉商提出概不赊欠,其中新疆棉企业由于农发行贷款压力大,对现款的“渴求”最高,“捉襟见肘”的棉纺厂只得几十吨的提货,不停产比什么都重要。

  二、由于人民币汇率变化比较大,采购外棉一般只能开90天的信用证,而非以前的180天,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也一般只接收90天的信用证,长期的不敢接,各方都比较看重资金的流动性。

  三、据调查,5月底棉纺织厂的纱、布库存相比4月份并没有多大变化,说明尽量一片减“痛”声,但产品仍处于顺势销售中,生产同销售的矛盾并没有进一步激化。

  四、由于国内成品油每吨上调1000元,电费也适时上涨,再加上前期始终难以消化的人工、生产成本,棉纺织厂“活下去”并不轻松,“得过且过”的企业不断增多,对棉价的涨跌不“兴奋”。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