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清丽之地,自古好茶辈出。被誉为茶中“亚圣”的玉川子(卢仝)说得好:“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在太湖西岸,有着“陶都”美称的宜兴不仅出产神奇的紫砂茗壶,阳羡红茶和雪芽这一双“茶中佳丽”更是齐相争妍。
记得多年前去丁蜀一家紫陶作坊,主人以红茶相待,用的是工夫泡法。酽酽茶香,浓浓人情,品后久久不忍释杯。临走,获赠一罐红茶。从此,不嗜红茶的我竟在记忆中烙下了宜兴红茶的“苏韵”。
那年清明前夕,途经宜兴,在车站驻留间,一眼瞥见茶店招牌上写的“阳羡雪芽”四字,久闻此茶盛名的我当即被吸引。无奈新茶未曾上市,但第一次看到这阳羡雪芽陈茶,却也稍解了仰慕之苦。
归来后,望着窗外那一片新绿,思忖着雪芽该有了,不意就收到了老友大鹤寄来的样茶。今夜,心情喜悦,遂取出红茶并雪芽,静心品试。
首先品的是阳羡红茶,此茶乌黑油亮,茶形紧曲秀美,略间白毫干茶。置茶若干于白瓷盖碗中,注入沸水。覆盖片刻,开汤。色泽绛酽如琥珀,金圈轻漾于水面。茶气浓郁,热烈,略伴一丝酸香。入口微苦,但茶性融和,一股暖流顺着喉头而下。尽管沏泡时间顺次递增,但三四水以后,茶汤颜色还是逐渐变淡,依稀可见少量茶末。为作试验,第六水,也就是最后一巡,差不多用了一分钟,但口感丝毫不苦不涩,反而倍觉和润之极,真所谓“薄而不寡”也。尤其是独特的“苏韵”,仿佛阿炳“二泉映月”不经意流淌出来的悲喜情怀。
用缘缘堂便笺作记录,再去审视叶底,感觉好美。茶形娟秀匀整,一芽一叶初展,如片片裹卷着的嫩竹叶。芽为褐绿色,叶筋壮而凸起,叶缘锯齿尖尤其漂亮,象一点点的朱砂。以手轻捻叶底,弹性十足,富有韧性,可见甑用的原料,是经过精选的,真好茶也!
品完红茶,乘着味蕾感觉丰富,浮想联翩之时,继续煮水,来品阳羡雪芽。雪芽,多雅的茶名呵。一揭开铁皮小茶罐,一阵既清且雅的茶香便飘了出来,隐约还有一丝青气。干茶翠绿间白,锋苗显露,像是苏、浙、皖三省交界处,宜兴太华山区竹海中映雪的竹叶,实堪入画也。挑一朵茶放入口中细嚼,清脆骨鲠。用的是两种泡法,一为细腰身直筒玻璃杯,先注水八分,上投雪芽,立即沉入杯底,只有星毫在水中翩跹,此茶身骨何其重乎。杯中茶是用来欣赏养眼的,再取白瓷盖瓯一只,投入雪芽少许,冲入开水漫过茶叶,马上将水滤出,赶紧闻香,只觉得一脉淡淡的板栗熟香钻进鼻孔,清爽奇雅之极。端详瓯底,雪芽鲜翠欲滴,新绿可人。将滤出之一水茶汤,也就浅浅半盏,一啜而尽,滋味是那么鲜醇清和,更有一丝轻微的凉意和着茶水在胸口缓缓而落。来不及多想,连冲了三道,水色碧莹透亮,口感冷冽宜人,真有含着冰水瀹过的兰花感觉。此刻,才领略到当年苏东坡“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的感慨。
其实,对于绿茶,若论明前、雨前,还是喜欢谷雨前采摘的茶叶。因为这样的茶叶,灵芽初长成后,内质还更优秀呢。绿茶,无非是品个“新”字。新则活,新则灵嘛!
雪芽的叶底,同样匀秀清丽,取几片品尝,清鲜甘爽。尤其是凑近了去嗅那冷香,恰似早晨披着露水,漫步在如茵的草地上,远处隐约有江南丝竹之音,就是这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