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市解放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响应省联社“把信用社做强做大”的号召,打造社区精品银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高,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截至2007年末,联社共有24个营业网点,员工227人,各项存款9.12亿元,各项贷款6.81亿元,实现经营利润5046万元, 人均利润达22.23万元,百元贷款收息率为13.74%,资产利润率为4.27%,均达到联社历史最高水平。当年增提拨备3500万元,消化了全部历年挂账亏损。特别是经营利润自2002年首次扭亏增盈以来,连续5年持续攀高,2003年实现利润101万元,2004年达305万元, 2005年1073万元,2006年2059万元,2007年更是历史性地突破了5000万元,达到了5046万元,年均增幅为173%,增长速度在全省农信系统首屈一指。2007年位居省联社经营目标考核第一名,且连年被解放区评为“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先进单位”,并获得“市级文明单位”称号,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找准市场定位
向经营战略要效益
解放区是焦作市经济和金融中心,工、农、中、建、邮储等商业银行都集中在这一区域,金融市场竞争达到白热化程度。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解放区所辖两乡也变为街道办事处,原来的农民全部转化身份成为市民,金融环境发生很大改变。针对这种情况,联社领导班子审时度势,及时调整信贷方向,根据信用社的自身条件,综合考虑市场需要、竞争状况、营销环境等因素,制定出 “立足三农,面向城市,重点扶持,全面开花”的资金营销策略。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不与商业银行争夺所谓的尖端客户;扩大信贷服务领域,适时调整信贷投向重点,分散风险的同时降低风险。
在信用社的扶持对象中,既有农业种养殖户、私营农产品加工企业、个体商户等小客户,也有房地产开发公司、大型物流和工业生产等资金需求量较大的企业。额度大、信誉度高的大额企业贷款为信用社带来了稳定的利息收入,额度小、流动性好、风险度低的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不仅填补了资金市场的空缺,也为信用社提供了丰富的市场资源。联社信贷人员形象地说:“我们信用社吃的就是品种丰富、经济实惠的‘大烩菜’,不争价高量少的‘燕翅鲍’。”准确的市场定位,为信用社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和盈利空间,让信用社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提高信贷质量
向主营业务要效益
在信贷管理工作中,联社始终坚持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路子,不盲目追求“以大规模增效益”的发展模式,坚持增量与存量两手抓,向主营业务要效益。
一是转变工作作风,提高信贷服务质量。联社牢固树立客户是信用社“衣食父母”的观念,全面深入推行“阳光信贷”工程,认真贯彻落实限时办结、阳光操作服务承诺。充分发挥信贷大厅功能,实行贷款一站式服务,所有贷款程序均在信贷大厅内完成,消除贷款“潜规则”滋生的土壤,使办理贷款过程更加公开、透明、快捷、方便,受到广大客户一致好评。通过联社纪检部门发放问卷调查了解,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在联社2008年初举办的银企联谊会上,一位个体工商户感慨地说:“前几年办个贷款真难,十趟八趟跑不说,有时候还得请客吃饭,贷几十万块钱得一个月左右,可耽误事了。现在这个信贷大厅搞的不错,还有监督投诉电话,只要手续合格,办得可快了,3天时间都能拿到钱,办事员的服务也相当到位,让俺真正有了当‘上帝’的感觉。”同时,联社还严把新放贷款质量,认真落实贷款责任追究制,坚持“小额、流资、分散”的信贷投向,不“垒大户”,严控新增不良贷款。通过以上措施,2007年联社新增贷款11973万元,较去年增长1789万元;新增贷款到期收回率达100%,较2006年上升了17.56个百分点,信贷资产质量逐年提高,主营业务效益不断增长。
二是坚持按月结息,提高收息率。2007年,联社把收息指标作为重要考核项目对信用社进行考核,对所有正常贷款实行按月结息,彻底改变过去月初不收、月中少收、月末突击收的作法,做到了每笔贷款按月收息不留尾巴。由于信贷人员少,人均管理户数都在 370户左右,按月结息工作量大,因此对联社的信贷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确保这一工作保质保量开展,联社对信贷员收息实行多收多得,按万元含量提工资的考核办法,提高了信贷人员收息工作的积极性。按月结息的制度化不仅增强了客户的还款意识,也提高了客户在个人征信系统中的信用指数,促进了收息率的大幅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07年联社利息收入达9167万元,较去年增加了4197万元,百元贷款收息率达13.74%,较去年上升了4.94个百分点。
三是加大清收处置力度,保全信贷资产。如何清收处置信用社的陈年旧贷,历来是信贷管理工作的难点。自2004年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以来,借全市农信社清欠东风,解放联社号召全体清欠人员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一口一口地啃下死滞贷款这块硬骨头,在清收“三类人”贷款、政策性贷款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三年来共清收不良贷款3634万元,2007年末不良贷款占比为10.02%,较2004年底下降了14.35个百分点。
拓展货币市场
向中间业务要效益
解放联社在开展好传统业务项目的同时,加快业务创新步伐,利用清算中心这一资金结算平台,在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该部门共8人),克服困难,积极开展债券买卖、票据业务和资金网上拆借等中间业务,坚持主营业务与中间业务并重、“两条腿”走路的业务发展方向,取得了良好效果。2007年联社中间业务实现利润2372万元,占联社利润总额的47%,成为联社新的效益增长点。
一是积极开办票据业务。2006年,联社开始办理票据业务。清算中心负责人带领清算中心7名职工千方百计拓展票源,捕捉票据信息,细分市场和客户,采取营销宣传、上门服务等多种营销服务措施,与多家优质重点客户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稳定了一批优质客户票源。使票据业务从小到大、从少到多,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2007年底,此项业务由简单的票据直贴、转贴逐步发展到票据回购、双买断等多项业务,业务品种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业务量也直线上升。为该联社赢得了良好收益。2007年,联社清算中心仅票据市场业务一项收入就达4349万元,占到了联社营业收入的三分之一强。
二是加强债券交易,把握机遇,提高收益。在债券交易业务中,清算中心利用回购杠杆进行现券放大交易,将回购融资再投资于债券,赚取其间正向息差。还开展了三种形式的债券置换,调整持券结构。其一为利率预期置换,即预期利率下降时,持有较高持续期的债券;其二为品质置换,即预期经济衰退时,买入高品质债券,卖出低品质债券;其三为收益率提升置换,即买入低估的债券(高收益率),卖出高估的债券(低收益率)。2007年累计买入债券15000万元,卖出债券10000万元,债券余额为25000万元,实现收益726万元。
三是掌控头寸,进行资金调剂,实现利润最大化。联社充分利用全国银行间货币交易市场这一平台,发挥货币调节功能,及时掌控全区联社季节性资金供求转化关系,使有限的资金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同时,还积极开展质押式回购业务操作,采取正回购与逆回购业务相结合的方式,借来短期低成本资金,借出长期资金,这样在获取债券票面利息的同时,又获取回购利差,实现多头收益。2007年仅此项业务就实现利息收入63万元。
增强成本核算
向增收节支要效益
在增收的同时,联社加强成本核算,严格控制费用开支,厉行节约,杜绝“跑冒滴漏”现象,有效降低了经营成本。
在成本控制方面,联社严格按照高效办事、勤俭办社的原则,加强了费用管理。通过完善落实各项财务内控制度,规范财务行为,做到依法、守法经营。坚持业务发展与费用列支相匹配,确保营业费用的增幅明显低于收入的增幅。一是实行营业费用总额控制、个人费用核定列支、公用费用包干、专项费用报批、费用发票集中审查入账、按月考核控制的报账制管理办法,严格了财务管理,压缩了非营业性支出。二是严格按照财务管理规定列支费用,固定资产购置、业务招待费、宣传费等费用支出均得到了有效控制。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的资产费用率分别为0.81%、1.11%、1.13%、1.97%,资产利润率分别为0.36%、0.89%、2%、4.25%。从数字上可以看出,联社资产费用率基本持平,而资产利润率逐年大幅提高,增长幅度远远高于资产利润率增长幅度。
在费用管理上,一是坚持实行“以收定支”,费用支出同经营业绩相挂钩,牢固树立企业可持继发展观念,费用支出增长与业务发展相适应。如联社员工人均工资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幅为34%,利润年均增幅为173%,工资增幅大大低于利润增长幅度,即合理地提高了职工薪资收入,又保持了企业发展后劲,确保了信用社改革的平稳过渡。二是认真执行各级财务管理制度,对联社的财务收支核算、机关行政经费、基层分社的费用管理等方面都作了细致的规定,严格控制成本费用的支出,坚持分级审批、分级管理、先报批后使用的原则,严禁费用乱开支,坚持勤俭办社的传统,少花钱,办好事,综合费用率控制在省联社核定的范围内。三是坚持大宗基建和采购项目公开招评标,成立了联社评标领导小组,凡大宗基建及采购项目均公开从社会招标,由联社评标领导小组集体评标,在评标会上现场开标,保证了大宗开支的公开、公正、透明、合理。四是在固定资产管理上,联社能够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固定资产的范围、分类计价、折旧、增加、日常管理、减少以及低值易耗品的领用、管理等都作了明确的要求,有效控制了非营业性固定资产的增加,2007年联社固定资产比率为16.07%,较去年下降了12.25个百分点。
在找准定位、练好“内功”、创新经营的基础上,联社还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品牌形象建设,企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形象不断提升,在目前人力和物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小规模创出大效益的成功之路,为联社巩固改革成果、扩大经营规模、取得更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