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4月份以来,全国银行业“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这一利民惠民之举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然而,时间过去整整一年,这股热情有逐步由热变冷的趋势。难道是农民群众不欢迎“送金融知识下乡”?笔者近期通过深入基层调查分析,发现事实情况并非如此。广大农民群众不仅欢迎“送金融知识下乡”,而且期盼着他们所理想的“送金融知识下乡”。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六点:
第一点是需要“常送”,而不是一年偶尔送“一两次”。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时下农村一年四季都没有闲时,如果一年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一两次,那么接受“送金融知识”服务的只能是极少数人。如果每季每月都能有“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那么金融知识宣传、服务所涉及的人数自然就要多得多。要做到“送金融知识下乡”经常化,就需要金融部门一方面把“送金融知识下乡”工作当成自身的“份内事”来认真加以对待,建立金融知识传播长效机制,使活动制度化、正常化;另一方面把开展此项活动作为增加与农民群众接触和交流的机会,从而切实组织好,服务好。
第二点是要多家金融机构一起送,而不能只是农村信用社演“独角戏”。随着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广大农民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腰包渐渐鼓了起来,他们很想让这些辛苦赚来的钱增值,可是物价上涨,人民币存款利率偏低,农民有将钱增值的欲望,却没有好的投资理财的渠道,以及帮助其聚财和理财的金融产品,对基本的金融知识也只是一知半解。虽然各家金融机构为应对市场竞争,争取客户资源,纷纷推出了各类金融产品,但大部分产品只定位在城镇居民,广大的农民群众成了被遗忘的群体。
而金融产品和金融知识如果仅仅靠扎根农村的农村信用社往下送,一是难得送“全”,二是不能送“细”,三是精力也很有限。如果各相关金融部门都能主动送,情况就大不一样,不仅能相对“全”一些“细”一些,而且能将金融知识和各金融部门的产品和都“送”下去,农民群众接受服务的频率就高,不仅懂得了基本的金融知识,而且又能通过金融部门提供的理财产品将自己手中的富余资金保值增值。
第三点是要“面面俱到”,而不能“点到即止”。作为由地级市银监部门牵头组织,各金融部门实施往下“送金融知识”的活动,应该“镇镇送”,而不应只在一个片上选择某个中心镇为“点”,“送金融知识”到“点”便大功告成。因为一个片总有四五个镇,不能只认为中心镇的农民群众才需要,其他镇的农民群众就不需要,事实上那些边远镇的农民群众更需要经常接受“送金融知识”者的服务。作为驻镇金融分支机构也同样要将金融知识送到各村各组,让辖内的广大农民群众都能享受到“送金融知识”服务。
第四点是要“送金融知识到底”,而不能“半途而止”。各县级金融机构“送金融知识下乡”,不应以送到集镇为满足,应力求送到村组;驻镇金融分支机构也不能仅以送到行政村为满足,应力求送到有关农民群众家中,与其做零距离的接触,面对面地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让广大农民群众足不出户就享受到银行提供的“金融大餐”。
第五点是要“内容实在”,而不能只送“金融知识”不送含有相关金融法律法规的宣传资料。广大农民群众需要金融知识,但更需要送能帮助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经济金融相关法律知识。广大农民群众普遍缺乏经济金融普法教育,经济法律法规意识淡薄,很多农民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因为不懂法而出现违规违法行为。
江苏省东台市信用联社“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很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之所以如此,关键就是因为该信用联社“送金融知识下乡”不是只送本本,而是将依照有关法律所制定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金融及相关法律知识、金融产品、贷款条件和程序、信贷服务承诺等内容,编印成《金融基础知识简明实用手册》,免费送到各村各组,以方便农民群众日常办理贷款、理财,规范经济金融行为,依据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农民群众普遍反映说,接受这样的“送金融知识”服务,到嘴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