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8年5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城市危机避险你了解多少?

本报记者 王凯山

  一场地震,让我们意识到了生命的脆弱,也意识到在面对危机事件时、正确的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那么——

  作为城市居民,你认为哪些危机事件最有可能发生?当危机事件来临时,你最想带出家门的是什么?跑出家门,你对身边的紧急避难场所又了解多少?平时,群众需要做哪些应急准备以备不时之需?这些与普通市民关系紧密而又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在日前出炉的《北京城市居民危机意识社会调查》报告中,有了初步答案。

  据了解,去年7月到12月,北京市减灾协会联合有关单位,对北京市2600名市民开展了“北京城市居民危机意识”社会调查,经过专家评审,形成了《北京城市居民危机意识社会调查》报告。北京市减灾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明发源指出,这份报告对于研究我国城市市民危机意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市民最关心公共卫生危机

  报告显示,市民最关心的突发危机如下:

  1、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重大传染病疫情、重大动植物疫情、商品安全与职业危害)

  2、事故灾难(安全事故、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事件)

  3、自然灾害(水旱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森林火灾)

  4、社会安全事件(重大群体性事件、重大刑事案件、涉外突发公共事件)

  5、经济危机(资源能源和生活必需品严重短缺、金融信用危机和其他严重经济失常、经济动荡等突发事件)

  之所以出现以上排序,负责本次调查的专家在报告中分析认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虽然发生频次不高,但传染性强、范围广、危害极大,特别是自2003年“SARS事件”之后,国家加大了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工作力度,无论是宣传工作还是防范治疗措施都得到了加强,更多的城市居民将注意力放在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近几年来,类似的公共卫生事件在各地屡有发生,经媒体广泛报道,引起了广大市民的密切关注,比如最近的手足口病事件。专家在报告中指出,公共卫生事件关系到每一位群众的切实安全,因此这成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位列第一的客观原因。

  全国各地矿难、水和生态污染等事故频繁发生,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严重损害了人民的切身利益,有些事故性质恶劣、影响巨大,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因而事故灾难排在了突发危机的第二位。

  虽然,自然灾害是发生最为频繁的突发事件,一些重大灾害如暴雨、洪水、大地震损失也较严重,但相比前两种危机形态,受公众关注的程度屈居第三。这可能与北京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灾害的发生率、危害程度等相关。

  社会安全事件排在了第四位,这说明市民对我国城市的治安状况总体上是满意的,这与调查中公众对公安局工作的评价是一致的。

  经济危机排在最后一位则说明,公众对我国政府有效调控经济的能力充分信任,对国家经济、金融等各项措施给予肯定与支持。

  面对危机要带什么东西

  报告显示,危机事件来临时,国内群众最想带出的物品顺序为:现金、存折、信用卡、证件、水和食品、手机等。

  这个调查与国际上的结果略有差别。国外人们首先选择的是水和食品。

  记者就此问题在北京市紫竹院公园随机调查了几位市民,结果和报告中的结论相差不远:

  在出版社工作的梁女士表示先带上钱,还要把自己的儿子带出去。

  从事教育工作的赵女士表示首先本人能够安全出逃,安全第一。记者提醒她,如果是自然灾害你能确保外面有水吗?“应该有水,又不是去荒岛。”她很自信的说。随后又补充一句,“如果真的遇到大危机就哪也不去了,在家好歹还能有地儿睡觉”。

  一位刚参加工作的男士告诉记者,他首先要带上电脑和现金以及书籍,因为自己暂时就这些比较值钱。他反问记者有钱还买不到水吗?

  在地产公司工作的刘先生表示要带上身份证钱包,在记者提醒之下,他提出要带上水和吃的。

  另外一位中年男子表示,要看屋里有什么。他会选择带上日记和照片等不可复制物品。

  还有受访者认为,记者是在进行心理测试,他反问记者都有什么答案?并回答把生命带走就行了。

  明发源告诉记者,每个家庭应准备一个家庭应急救援包,配备一些必需的应急物品。一旦发生意外灾害,可将应急救援包中的物品带出家门,然后进行自救与互救。他还向记者介绍了救援包里应该包括的物品及其相应要求:

  1、应急逃生绳:承重力不小于200千克,绳直径为25毫米至30毫米,外裹阻燃材料。

  2、简易防烟面具:当遭遇火警或遇到其他有害气体侵害时,应当取出面具戴在头上。

  3、锤子、哨子、收音机、手电筒、电池等,其中电池需要定期更换。

  4、瓶装矿泉水、压缩饼干及巧克力等饮料、食品也需要定期更换。

  5、绷带、胶布、止血带等应急医药用品。

  紧急避难场所有什么用

  报告显示,危机发生时,居民在重大危机避险能力方面,仍存在较大欠缺:

  1、有75%的人不知道住所附近有无指定的避难场所;

  2、有71%的人不知道工作、学习的地方附近有无指定的避难场所。

  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林女士一直对家庭附近的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朝阳段)存有疑惑:为何每次看到紧急避险的标志就是找不到入口?

  记者就此在元大都遗址公园实地采访时看到,醒目的标志在公园各处清晰可见。一位在此锻炼的老人告诉记者,尽管天天来此地锻炼身体,他对紧急避险场所的相关情况仍然不甚明了。

  北京减灾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明发源告诉记者,一些市民所讲的所谓应急避难场所入口,其实他们是把地下掩体与应急避难场所所混淆。紧急避难场所其实就是在发生地震、火灾、爆炸等重大灾害时,供人们紧急疏散避险的场所。这些场所往往需要空旷的场地,必要的情况下在此可以方便的搭起应急帐篷。

  明发源以元大都遗址公园为例说,公园里绿化搞得很好,一些水源、紧急通讯等应急设施就被绿化植物所遮盖。当危机发生时,会有专人负责启用各项应急设施。他建议市民平时多加关注身边的紧急避难场所,留心其所处的方位,一旦发生紧急危机事件,就可立即前往此处避险。

  最后,北京市减灾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明发源建议,市民在平时要有意识地建立家庭危机预案,了解危险源头,做好危机预防准备。比如,准备好应急救援包,一些有价证券也可放置其中;家人应当在假设危机到来的拟态环境中开展防护演练,设计逃生路线,以利于迅速撤离危险场所;还要努力掌握诸如止血、人工呼吸等基本医学救护知识。面对突发危机时,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要慌张,根据预先设计的预案展开行动、撤离现场。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