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的决策层与班组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许多工作部署甚至可以“一杆子插到底”。和谐班组的创建工作在创建和谐企业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位置。从一定意义上讲,班组的安全代表着企业的安全。为此,企业可以强化八种意识,实施八个创新,就和谐班组建设进行实质性创新与实践。
强化基础意识 实施管理创新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班组是企业的细胞,班组建设是企业综合性的基础性工程。班组作为企业各项工作最终落实者和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为此,企业要重视班组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创新基层班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经济杠杆,辅之以行政手段,在经济政策上向基层班组倾斜,提高班组长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同时,实施“优秀班组长福利待遇制”,激发班组长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安全班组建设,在班组管理上实现创新。
强化安全意识 实施活动创新
“安全”高于一切。由于生产企业的特殊性,生产条件复杂多变且危险性极大,要赋予职工“安全就是生命”的真正内涵。特别是对于高危企业,安全事关企业稳定,安全生产是企业最基本的和谐所在,实现安全生产重在创新活动载体。为此,企业可以开展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为主题的安全教育活动,并完善班组安全劳动竞赛和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制度,提高“安全”在班组竞赛中的比重,营造了班组和谐促企业和谐的良好氛围,让员工自觉抵制习惯性违章行为,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夯实安全根基。
强化交流意识 实施方式创新
生产的艰巨性、危险性和科技含量的复杂性,拉大了各专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差距,这个现象符合付出收入等值规律。但无疑也刺激了不同专业的攀比和不平衡心理。加之高危行业生产条件的不稳定性,即使同一专业的不同班组之间也可能滋生怨天尤人,甚至产生分配制度的不公正情绪。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小事,却可能发展成为创建和谐班组的不利因素。针对此种情况,可采取互换角色,亲身感受的办法,将先进与落后班组的班组长或上下游之间的班组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互换,并且各自带着“我学到了什么”、“落后的原因”、“为何这个班组的工资高低”等问题开展工作,找到答案。实施这一模式,消除误解,消除职工负面情绪,使班组间的安全生产关系更加密切,工作关系更加理顺。
强化大局意识 实施文化创新
班组是企业运行链中的一个环节,环环相扣构成企业整体。小团体思想各自为政,势必使环节游离于整个链条,最终导致整个链条衔接无序,运行受阻,安全生产就出现脱节。所以,企业不仅要注重每个班组大局意识的培养,更要注重制度的建设,加强监督检查,强化考核部门职能,从自觉自制和外部强制两个方面进行团队精神的培养和行为的规范。坚持全员企业文化建设,加强员工思想道德教育,强化监管部门职能,努力打造一支职业文明化、操作规范化的执法执纪队伍,双管齐下,使“安全靠大家”的思想在企业形成气候。
强化法制意识 实施制度创新
牢固树立法制观念,遵法守章是确保班组和谐、企业安全的根本保障。把员工被动接受管理转移到自觉依靠安全法规保障生命安全,是思想观念一个长期艰巨的渐进过程,只有采取强有力措施并持之以恒地予以落实,才能尽快完成这个过程并逐级实现质变。企业要不断探索改进全员培训形式,充分发挥制度约束与激励功能,加快制度建设步伐,使人性化管理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强化岗位意识 实施角色创新
班组长作为兵头将尾和生产现场第一安全生产责任人,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企业要充分认识到班组长所处岗位的重要性,努力转变观念,树立班组长既是实际生产者,更是安全生产的管理者,既是体力劳动者,更是生产组织者和安全责任者的班组管理新理念。在政策上向班组长倾斜,使其确立班组“一把手”的观念,使班组长找准位置,进入角色,夯实班组安全根基,只有合格的班组长,才能带领出一支合格的职工队伍。
强化组织意识 实施机制创新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为此,企业要调整班组制度,健全工会小组,选配工管员,实行以班长为首、班委会为核心、班员为基础的班组管理体制。同时坚持人本思想,建立激励机制,注重人性化管理,始终强调并遵循尊重人、爱护人、保护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在企业创造出人人受重视、个个被尊重的良好环境,激发班组长的工作热情和进取心,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提高效益意识 实施观念创新
企业建设和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加快生产,提高效益,而没有安全就没有效益。班组是企业生产创收的最前沿,班组的安全决定企业的整体效益。为此,企业在增效发展的同时决不能忽视班组安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