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8年5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震灾过后,如何尽快恢复大田作物生产?


  近期极为严重的地震灾害给四川地区的农业带来重大损失。玉米、水稻作为四川省春季主要的大田作物,如何做好灾后这些作物增产,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是当前四川农业生产工作的重点。为此,农业部特别邀请水稻、玉米专家对部分灾区和周边地区作物生产情况进行初步调查,并结合多年对灾区玉米生产的了解,专家们提出以下技术指导意见。

  水  稻

  一、强化秧田管理。

  目前,秧苗叶龄已经达到7叶左右,而且还有一定计划栽插面积在6月份才能移栽,特别是在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的尾水地区。因此,要在育壮秧、护好苗的基础上,普遍在苗床喷施一次150微克/毫升(旱育秧)或300微克/毫升(湿润育秧)多效唑,既控制秧苗高度,又增强秧龄弹性,防止老苗。

  二、做好适龄秧苗抢时移栽。

  为切实做到“抢时”,在移栽时可以选择采用免耕栽培技术。免耕省去了耕作过程,更重要的是节约了劳动力投入和泡田整地用水,可以保证大面积水稻抗灾适时移栽。其主要技术要点包括:1、选择好田块。除排灌不方便的高台位田块和漏水漏肥的漏沙田外,川西平原的主要稻田均可采用。2、清理前作残茬。将多余的秸秆移出田面,以利水稻移栽和水稻生长。如杂草较多,则应喷施除草剂。3、泡田软化表土。将水引入田间,浸泡2-3天以上,使土壤表层软化,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如果田面不平,可适当平整。4、施肥。按照当地的常规施肥水平即可,一般亩施纯氮9-10公斤,底肥只施用50%,注意磷钾配合。5、抛秧。将盘育秧苗按照亩抛1.8万苗均匀入田。待水源状况好转,再全田关水。及时早追分蘖肥,比例占总氮量的30%左右。其他管理技术与常规栽培相同。6、免耕移栽。在本田施肥后,立即采用简易机具撬窝,人工将带泥秧苗栽入窝内。另外,考虑秧龄已较长,移栽后分蘖能力已转弱,因此移栽时应增加移栽密度,确保亩插1.6万窝左右。若秧苗高度超过50cm,可割去部分叶尖。

  三、加强肥、水、药管理。

  在6月5日后才移栽的水稻应提倡“底肥一道清”,且氮肥用量应低于常规用量。在孕穗阶段,要切实根据植保部门的预报,抓好病虫综合防治,重点是防好螟虫。

  四、抓紧修复水利设施。

  地震对灾区水利设施的破坏极大,如引水渡桥垮塌,渠系掩埋、断裂和变形等,甚至可能引发水库溃坝。目前川南、川中的水稻已经移栽入田,正是需水分蘖的阶段,而这些地区的灾害相对较轻,应立即组织人力进行修复,保证稻田灌溉。川西平原在夏粮收获后马上就要进入泡田移栽阶段,全部用水来自都江堰灌溉工程,如果一个地方的渠系损毁或不畅,将影响下游的大片稻田,因此必须立即修复。

  玉  米

  现阶段灾区玉米正处于苗期阶段,是玉米栽培管理的关键时期,必须及时加强田间管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抢收前作,保证玉米减灾增产的时空条件。

  当前,在加强抗震减灾的同时,应组织人员抓紧晴好天气抢收小春作物。灾区玉米多与小麦、马铃薯等作物间套种植,及时抢收已成熟的小春作物,可为玉米增产提供较好的时空条件。同时可避免近期降水偏多而导致小春粮食作物未及时收获发生霉烂损失,保证粮食生产的“半年粮”,为灾区的农民重建家园做好粮食储备。

  二、要匀苗定苗,追施苗肥。

  苗期管理的目标是苗全、苗齐、苗壮。对直播田块和移栽未定苗田块及时匀苗定苗。目前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玉米苗生长旺盛,穴内株间竞争加剧,及时匀苗可减少弱小苗。匀苗后再进行追肥促壮管理。由于灾后连续降雨、土壤墒情好,可改变传统的肥水兑匀追苗肥为干穴施用,以减轻劳动强度。

  三、清理田间、除涝防倒。

  由于地震灾害导致山体滑坡和连续降雨,对受山体滑坡影响较小的田块,要及时清理田间石块,扶正被泥土填埋的植株,对受污严重植株还应清洗叶片,利于正常生长。同时,对排水受影响的田块,应抓紧对田间四周和厢沟进行清淤,保持排水畅通,降低田间湿度、预防植株倒伏。

  四、要针对诱发病虫害进行高效综合防治。

  当前田间湿度增大、温度持续增高,可能诱发纹枯病、茎腐病、南方锈病及大小叶斑病。结合耕作措施进行田间排湿的基础上,及时防治。

  五、要及时补种改种,加强落实配套技术。

  对受损失严重的玉米田块和稻田受损无法蓄水的田块,及早准备补种和改种玉米。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播期试验结果表明,补播和改种越早越好,补种和改种时间最迟在6月5日前,平均亩产仍可达到375.3公斤,每推迟1天平均减产10.2公斤。品种最好选择中熟、抗逆(抗叶斑病和锈病以及耐高温干旱)品种,例如成单30、川单13等,不宜选择早熟品种。种植密度应比春播玉米每亩增加500-1000株。(综 合)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