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8年5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一个农资人的剪影

光辉

肖涵近影 本报记者 王旭波 摄

  对肖涵的采访一波三折。张涛先行飞到沈阳做了第一次采访。回来后告诉我:他不是一般的低调。为了完成对辽宁农资十年来变化的报道,我第二次又采访了肖涵。我从烟台一个会议追到聊城,然而也只是寥寥数语后他就登车离去。回来后我们从收集资料上下了一番功夫,对肖涵的“内涵”终于有了更多地了解。公司一位中层告诉我:肖董的身份特殊,他很少接受采访。我说,怪不得都互联网时代了,偌大的资讯海洋里愣是没有他个人的任何信息。

  但这更激起了记者的探究,何况我们要回顾总结中国农资流通领域十年来的巨变,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辽宁这块土地的。 不仅仅因为当年发生在辽宁的“分灶”风波向人们传达了“起于青萍之末”的改革飓风的先声,不仅仅因为十年后工厂和商家的再度联手所传达出来的诸多内涵,也不仅仅因为辽宁作为东北农资市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东北农资市场是整个中国农资市场的晴雨表,单单是十年来发生在辽河两岸的变化,单单是辽宁农资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坚持,就足以让我们把热切的目光落在这些人身上,这是一个重新振兴的农资群体,我们先从肖涵入手,而肖涵给我们的也只是一个农资人的剪影。

  剪影自有剪影的魅力:他不见细节而轮廓清晰,不见眼眸但却能传神。辽宁农资十年来发展变化的起点与今日恰恰构成一幅时间的轮廓,对比中凸现着可喜的变化,无声中传达出前行的足音。

  剪影自有剪影的内涵:他没有展示绚烂的色彩,然而谁又能说那里不是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炽烈的热忱。辽宁农资曾经纷扰干戈,如今他们联手捧出的是和谐玉帛,这是辽宁农资人的抉择,也是肖涵的一个追求,或者说是一个追求带来的结果。

  这个剪影还有一重内涵:剪影都源自逆光,他们向着光明走去,这次采访就是十年光阴的一次定格和快门的轻响。跨出十年的门槛,辽宁农资人即将踏上一条路——更宽阔、更阳光……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