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贷款的管理与清收始终是各级管理人员高度重视而又劳神费力的工作,多年来在前清后增、责任不明的怪圈中负重前行。针对不良贷款清收管理现状,河南省农村信用联社周口市办公室转变思路、创新机制,积极推行“专门机构、专职人员、新老划断、分账经营、打包清收、比例提取”的集中管理新模式,初步显现出了良好成效。
主要做法
创新思路。由于受以往粗放经营、管理失当等各种因素影响,周口市农信社信贷资产质量较低,不良贷款占比较高,且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形态不实、前清后增以及责任界定不清、难以追究的现象,严重阻碍着信用社的健康发展。为彻底扭转这一局面,河南省农村信用联社周口市办公室成立风险资产经营部,将全辖农信社的所有不良贷款统一划转到风险资产经营部管理,实行新老划段,组织专职清收队伍,对以前形成的不良贷款进行强力清收。今后新增的不良贷款,在责任严格落实和追究到位的基础上,每年划转一次。
试点引路。2007年7月,周口市农信办在辖内的市区联社尝试了不良贷款集中管理的新模式,至当年底,就现金清收不良贷款本金3211万元,收回利息1007万元。在此基础上,市农信办又于今年2月份选择不良贷款占比较高、经营包袱较重的一家联社作为突破口,派出得力人员,予以强化指导。在市办指导下,该联社理清思路、强力推进,迅速打开了不良贷款集中管理的突破口,在全市农信社率先完成了风险资产经营部的组建,并立即进入集中清收阶段,经营效果很快显现,至3月底,该联社短短一个月现金收回不良贷款本金2600万元、利息340万元。
完善制度。周口市农信办出台《周口市农信社风险资产经营部经营管理及人员薪酬分配指导意见》,对风险资产经营部的组织架构、清收管理标准、不良贷款的经营管理、清收方式和专职清收人员的薪酬构成及分配等内容作出了具体规定,用于指导不良贷款的管理与清收工作。为充分调动专职清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他们对薪酬分配实行弹性管理方式,允许各县级联社在市农信办制定的手续费提取比例范围内,根据本联社实际情况予以浮动,对个别原贷日期久远、贷款余额较大、常年催收无果、诉讼时效丧失、多人参与清收而收回的不良贷款,可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确定提取比例,但不得突破最高限额。之后市农信办又对不良贷款清收工作中的委托清收提取分成、责任贷款限期清收等作出规定,以提高原贷款信用社协助清收的积极性和原贷款责任人自觉清收的主动性。
全面推行。2月底,市农信办成立5个督导组。督导人员进驻到县级联社,针对每项具体工作制定出明确的时间表,并分层次召开相关人员会议,阐明不良贷款集中管理对农信社轻装上阵、加快发展的意义,消除了基层管理人员认识上的误解和顾虑。对基层农信社,督导组逐个予以技术指导,现场监督其做好不良贷款的数据统计、档案整理和借据移交工作,加快了工作进度,保证了各阶段工作按时顺利完成。在各联社完成机构组建、档案整理、借据移交工作后,不良贷款数据能否在综合业务网络中实现顺利划转,直接关系着这一新的管理模式的成败。请示省联社有关领导后,省联社信息科技中心首先对鹿邑联社的不良贷款数据成功进行了试划转。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又于3月19日至23日对全市其余9家联社的不良贷款数据进行了成功划转,实现了全市农信社70万笔不良贷款集中管理的历史性突破,为新机制的运行打下了良好基础。
成效初显。至4月底,全市农信社现金清收不良贷款16786万元,清收成效是始料未及的。显著的清收盘活成绩和丰厚的薪酬收入使清收人员热情高涨、工作更加积极,也使广大员工切实看到了“不良贷款集中管理、专职清收”带来的巨大变化,更加坚定了全市农信社推行新机制的决心和信心。
几点启示
规范了贷款形态。统一管理清收风险资产是实现新老不良贷款重新划段的有效手段,彻底改变了原来各种形态贷款划分不清楚、历史遗留和新增不良贷款相互牵扯、前清后增、无法追究责任的局面。对划转的不良贷款数据实行逐社逐笔清理核实,真实反映了贷款形态,澄清了底子,有利于对各类资产进行分类管理、分类经营。
控制了新增不良贷款。不良贷款划转联社集中管理清收后,各基层社完全解除了“包袱”,对新增不良贷款可及时认定责任、实施责任追究,严查重处直接责任人和审批责任人,有效控制了新的不良贷款增加,确保信贷资产质量的提高。同时,正常贷款和不良贷款的分账经营,有利于暴露违规违纪放贷形成的不良贷款问题,有利于依法进行责任追究。
提高了清收效率。抽调清收工作能力强的员工统一调配、联合“作战”,有利于人力资源的整合,打造集约化、专业化的清收盘活队伍,提高清收效率。针对多年来费时费力、盘而不活、累收无果的不良贷款,风险资产管理部门可以集中打包清收、实行“兵团作战”,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取得最佳的清收效果。
避免了弄虚作假。新的机制打破了“大锅饭”,端掉了“铁饭碗”,有利于调动清收人员的积极性。风险资产经营部在清收不良贷款过程中与原贷款信用社的业务不再交叉,避免了在指标任务压力下的以贷还贷、以贷还息、以息转本、违规展期等“自杀式”经营行为,真实反映了不良贷款清收盘活的成效,是减亏增效的重要手段。
减轻了经营压力。巨额的不良贷款严重困扰着农信社的经营与发展,以往的清收盘活措施存在诸多弊端。把不良贷款划转到专门机构管理清收,可使基层社从清收盘活不良贷款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创建“信用工程”、经营正常贷款等工作中,从而实现轻装上阵,促进各项业务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