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京郊日报》报道 据北京市农业部门日前透露,经过3年的发展,北京郊区目前已走出了一条具有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的农民田间学校创新之路,围绕12个农村基础产业,发展农民田间学校118所,培养农民技术员3000余人,带动5万余农村科技示范户增收致富,农民学员综合技术水平提高43.6%,基地农产品100%实现无公害质量标准。
据了解,从2005年起,北京市大力推进以农民田间学校为主要载体的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工程,搭建起机制创新、横向联合、重心下移的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和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平台。通过开办农民田间学校、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涌现出一批长期深入一线开展农民培训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村科技土专家。通州区北堤寺村养猪大户赵万泉,带领4个乡镇、11个村的27名养殖户,从推广二元母猪、人工授精配种等先进技术,帮助其他养殖户解决生产技术难题起步,到牵头组建股份制生猪专业合作社,开展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实现了从一名普通养殖专业户到农民合作社领头人的跨越;顺义区绿奥蔬菜合作社社长杜守贵,从解决订单菜安全问题入手,在21个村的367户社员中推广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订单菜种植规模由最初500亩发展到2100亩,产品全部由大超市收购,带动周边100余农户致富,合作社固定资产由100万元增至1500万元;延庆县植保站谷培云,大力推广甘蓝诱捕器和赤眼蜂防治技术,使农户种植1亩白菜可多收入上千元。
据悉,到2010年,本市将通过实施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培养工程,构建农业科研、教育、推广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快速通道,在10个远郊区县培养创新型农业科技推广骨干1000余人、农科“土专家”1.2万人,辐射带动30万农民学习和应用农业新技术。(马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