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基层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存款、贷款规模大幅增加,不良贷款余额、占比“双线下降”,各项业务经营快速攀升,呈现出超计划、超同期、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良好势头。特别是各项业务指标数字的超常增长,令其他商业银行汗颜,这是广大农信干部职工勤勉奋斗、努力打拼的结果。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有三个因素值得注意:一是当地政府的大力帮助;二是央行票据置换带来的效应;三是农信社在农村市场垄断地位带来的垄断效应。前两种因素是非市场化的不可能长期存在,如果农信社主要依靠前两个因素获得发展,后果是严重的。而在某些基层农信社还存在着改革就是为了达到兑付央行票据所需的数字标准这种观念,可想而知农信社的改革道路是任重而道远的。
而第三个因素也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的放宽,村镇银行试点省份已迅速扩大到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小额质押贷款已经开办,储蓄资金自主运用范围继续扩大;农业银行回归农村打造“具有县域金融特色的全国最大零售银行”,农村金融市场将呈现组织多样化、竞争交错化的格局。这种竞争性市场逐步形成并不断扩大后,农村金融市场的同业竞争将日趋激烈,尤其是在业务交叉领域和收益高回报品种上的竞争将更为明显。在这种形势下农信社将如何应对这种竞争局面,而又保持自身竞争力,立足于农村金融的领导地位呢?
一、审时度势,发挥优势。在农村地区,农村信用社拥有众多的营业结构和代办网点,它们和“三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三农”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农村信用社继续提供金融服务,这是刚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无法比拟的。目前农村信用社正在加快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国家也为农村信用社提供了一定的优惠政策,改革及政策的累积效应将推动农信社持续健康发展。此外,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的出现而产生的“鲶鱼效应”,也会增强农信社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动力。
二、加强凝聚力,提升竞争力。信用社管理层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了解员工的需求,建立竞争上岗、末位淘汰等激励机制。努力营造人性化的政策环境,创造良好的从业、创业氛围,关心员工成长和个性化需求,让员工有成就感和归属感。要通过岗前培训、在岗培训、任职资格培训等方式加强对员工政治修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员工不断更新知识、丰富阅历、提升能力。未来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农村信用社急需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逐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为提升农村信用社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充分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深入挖潜,补血造血。信用社员工要以灵活的经营手段、亲善的服务态度深入企业和农户,了解他们的金融需求,稳定老储户,吸收新储户。要积极加快信用社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和电子化进程,不断创新中间业务品种,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在整体收入中的比重。积极争取并利用好中央银行的支农再贷款。
四、扶植优势产业,创新服务产品。农村信用社要结合所在区域实际,综合运用各类信贷品种,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着力支持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发展。建立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项目库,创新信贷产品,满足农村特色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支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区域型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积极依托农村信用评定工程的开展,实施富民工程,送贷款,送科技,送信息“三下乡”,着力支持农村经济结构优化。突出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大力支持养殖业和乡村旅游业。三是着力支持现代农业建设。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力度,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五、扬长避短,拓展阵地。农村信用社要根植于农村、服务于农民、致力于农业,进一步解放思想,巩固和占领农村金融阵地。要在追求自身效益的同时努力承担社会责任,在有效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寻找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途径和办法。要延伸服务触角,合理布局网点,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融洽与农民的感情,抢占农村金融市场的“黄金码头”,使农民不出村、不出社区便可享受到优质、快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服务三农,情系三农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