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农副产品价格的消长不时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洋花菜、小葱、冬瓜、芦笋、大蒜等蔬菜价格,都不时出现问题:价格高的年份,各方皆大欢喜,有些基层政府会发动农民扩大种植面积;遇到价格低的年份,往往丰产成灾,产品卖不出去,挫伤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在农副产品滞销情况下,作为中间商的农产品经纪人也承担着巨大风险与损失。这都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诚然,“市场周期的预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将无所作为。人们知道,农副产品生产中有一个“大年小年”问题。根据国内外的农业产业实践看,大、小年间农产品市场需求的弹性是15%。如果违背这个市场规律,就会引来市场的报复。所以,在农产品价格偏高的年份,需要做的不是扩大种植面积,而是稳定面积,提高质量。这样才有可能规避市场价格动荡的风险。另外,发展专业合作社和订单农业不失为一种促进农民增收的手段。但许多农户对合作社和订单农业仍然心存疑虑。这方面仍需要大力引导。
发展特色精品种植,是种植业的方向。以大蒜为例,普通大蒜现在各地都难以流动,但是优质的独蒜,质量特别优异的瓣蒜,都提前就被客商预定,分检下来真正优质的蒜仅占1%-3%,这部分蒜也不用担心价格与销售问题。这说明,优质蒜不是过剩,而是不足,不是供大于求,而是供不应求。无公害化种植、品牌化生产,也是特色精品种植不可或缺的内容。
要从根本上避免农副产品丰产成灾的现象,还需要一批龙头企业的带动。龙头企业对市场的把握能力强、对农副产品转化能力强,可带动相关农副产品走上产业化道路。例如,食品行业的双汇,对养殖业市场的感知能力和左右能力就大得多,形成了常盛不衰的公司连协会、协会带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
功能完备的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作用不可低估。以云南大理为例,这里是滇西地区重要的物资、信息集散地,但是,由于缺乏功能完备的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成批的蔬菜交易必须运到外地交易。建立现代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再加上与其他各级市场联网协调,其他各级市场依托公司+基地+农户,这种模式可以解决生产、流通、消费的衔接问题,可以有效平抑农副产品市场价格变化快、波动幅度大的问题,克服目前的小生产与大流通的矛盾,进而形成生产均衡发展、价格合理平稳的产销格局,利国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