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4月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紫砂匠人的创意之路

伍狄财

  葛武英祖上所属的葛家是有名的陶艺世家。在今天许多宜兴紫砂匠人为生计所累,不得不靠大批量生产中低档紫砂壶为生的时候,葛武英却凭借甘于寂寞而又不甘平庸的性格,走出了一条与别人不同的路。五年前,在丈夫的支持下,宜兴女陶艺师葛武英开始摆脱传统紫砂匠人的生活。从过去每月制作一二十件订单的传统紫砂壶,到如今一两个月用心构思一件作品。如今葛武英的一件紫砂壶能在拍卖会上拍出8万元的高价,成了宜兴年轻一辈紫砂艺人中的代表。

  1986年,正是紫砂壶行情最火的时候。当时,宜兴当地的紫砂工艺厂抓住商机,在普通的招工之外,又特别开设了一个“紫砂特艺班”,向社会招收学徒,意欲培养一批专业紫砂工艺师。这一年,17岁的葛武英恰好初中毕业。想到自己能够一辈子从事被爷爷当作兴趣玩的紫砂也挺不错,葛武英就报了名。没想到这一届“特艺班”竟成了最后一届。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品拍卖体系,紫砂的价格随之一落千丈,宜兴紫砂工艺厂也很快被兼并。眼见当年的师兄妹纷纷放弃紫砂、各奔东西,葛武英却没有太多的想法。而丈夫张晖却在这个时候冒险办起了自己的紫砂设计公司。夫妇俩的选择在2003年双双得到了回报。非典过后,艺术市场迅速升温。张晖回忆道:“当时我们已经不用靠港台买家来做了,内地已经有了好多大企业家开始收藏艺术品。”正是在这一年张晖的公司迅速有了好转。

  张晖对妻子说:“历代大师都是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创出了自己的风格,才能打出自己的品牌。拘泥于传统的作品永远只是一个匠人,不创新就无法做出传世之作。”于是葛武英不再每天重复制作同样的秦权、石瓢或者双线竹古等传统紫砂壶,而是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地构造紫砂壶。

  为了寻找灵感,葛武英游了一趟宜兴竹海,果然有所收获。葛武英喜欢提梁壶,提梁细细长长的一根,形似竹条。葛武英想,如果把竹节、竹叶融入紫砂壶,再以一种色泽黄中带青的本山绿泥来塑造,就更能表现竹韵。

  器型制作是难点所在,葛武英想以传统石瓢壶的器型为基础,在壶嘴、“壶的”和提梁三处表现竹子的形状。为了美观起见,提梁靠近壶嘴的那一端还要分为双叉弯向两边,形成“双竹提梁”。虽说只是多出一根分叉,但制作起来难度却比“单竹提梁”大得多。提梁壶本来就是紫砂壶中工艺难度最高的器型。因其器型较大,烧制时容易变形,同时,高高的提梁又容易歪斜,因此烧制成功率只有1/3。

  然而这件作品,还没有烧制就已经存在一个问题了。本山绿泥的黏性本来就较差,现在提梁处还比平时多出一道弯口,这样虽然很美观,但是每当葛武英制作提梁时,它都会断裂。为了追求完美,她干脆扔掉整件作品,重新开始。但是同样的问题还是会再次出现。为此葛武英寝食难安了几天,终于想出了解决方法。她将提梁分为几段制作,再以特殊的技巧拼接而成。最后经过一个月的制作,果然制成了一把线条流畅、泥色淡雅、独一无二的双竹提梁壶。

  同样是表现竹林,四年后葛武英又有了新的突破。这一次,葛武英同样选用本山绿泥制壶,同样在壶嘴、“壶的”和提梁三处雕有竹节、竹叶,但却将原来的紫砂提梁切下,再以雕成同样形状的一块新疆碧玉替代。接口处以榫铆结构连接,再用黄金包裹。取名“君子比德壶”,将紫砂、玉、竹、壶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她又请来宜兴陶刻家在壶身镌刻竹林山水,使整件作品更加饱满。

  从双竹提梁到君子比德壶,葛武英这四年来的创作不过十几件。葛武英的想法很简单:“用做五把壶的时间来做一把,一定会做出一件好东西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