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农村新崛起的一种经济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正在成为广大农民进入市场、享受市场经济成果的最佳载体。由于它有效地整合了农村的经济和社会资源,将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组织起来,改善了单个农民进入市场的弱势地位,受到农民的广泛欢迎。
发展优势明显
自去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各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得到快速发展。“湖北省目前有一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有4998个,入社农户超过220万人,带动成员户平均增收2500多元。” 全国政协委员王红玲欣喜地告诉记者,“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民增收的效果正在逐步显现。”“在今年的冰雪灾害过程中,湖北省潜江市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起来,组织成员破冰取鱼,组织外销各类水产品2600多万斤,仅此一项为成员挽回损失6000万元。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王红玲说。
面临三大困难
但由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其发展道路上也面临着不少困难。
“农业科技、农业保险和农业投入,被称作拉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三驾马车’,而这三点却正是我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短板’,要真正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良性发展,政府必须在这三方面给予扶持。”王红玲委员建议。
资金投入不足,是专业合作组织面临的首要问题。据了解,中央财政去年安排专项资金仅为2.2亿元,其中财政部2亿元,农业部仅有0.2亿元,各省财政安排的资金更是微乎其微。据调查,“合作组织若能注册一个商标,产品价格就能翻番;若能建一个简易冷库,就可以错开产品上市的高峰,卖个好价钱;若能建一个简易的仓储,就可以大大减少产品搬运带来的损失,但这些现在都因为没有资金而无法实现。” 王红玲委员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了缺乏资金投入给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来的损失。“湖北曾都区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于缺乏资金,所需农资只能赊购,价格比现付要高出5%,如按年购进60万元农资计算,合作社一年将多支付成本3万元。”这样的情况,并非个案,很多专业合作组织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如果说资金投入不足,让农民面临的是多付出些成本、损失些利润的话,那农业保险的缺失,则可能给农民带来彻底的损失。由于农业保险业务属于高成本、高风险、低收益的业务,因此很多商业保险公司都不愿涉足,而我国政策性保险尚没有建成完善的体系,并且面临着农业生产分散,面对千家万户,农业保险不易开展的问题。此外,农业科技的推广步伐缓慢也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
“三架马车”助发展
就如何帮助和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今年“两会”上很多代表、委员和团体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全国工商联在一份提案中,提出了一套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业科技推广、农村金融改革和农业政策性保险实现有机结合的实施方案。
一是增加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科技的结合,加快农业科技的培训、推广和应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请专家进行技术培训,让文化水平较高、接受能力较强的社员先学会并掌握先进技术,通过他们帮助和带动其他缺乏技术的农户,这样既有效地提高了合作组织整体技术水平,也避免了单个农户培训造成的人力成本浪费。
建议由国家财政投入,直接为合作组织提供技术培训及科技推广补贴,并利用合作组织建立的网络,用市场化手段直接为农民进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
二是创新农村金融管理模式,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结合,解决农村发展资金缺乏问题。加快村镇银行试点工作,建立村镇银行与农民合作组织合作机制,利用农民合作组织对农民的信用状况进行考察和监督,将存贷款业务范围限定在合作组织内部,以农田青苗和农业生产的收获物作抵押,开展涉及农业生产、运输、销售等类业务。通过合作组织限定业务类型,可有效地降低银行的征信成本和业务风险,实现农民、合作社和村镇银行业务的互动和多赢。
三是积极发展农村保险,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政策性保险结合,为农民扩大再生产提供基本保障。政府建立引导资金,鼓励农民参加农业保险。建议把农民合作组织、村镇银行与政府农业保险相结合,由政府、农民、合作组织、村镇银行共同承担农业保险的保险费支出,当出现重大自然灾害时,农业保险可以直接将赔偿农民直接投入的物化成本,补贴给村镇银行与农民,这就解除了金融机构发放农业贷款的后顾之忧,实现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目的,也解除了农民融入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