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杯菊花茶。只是在这样的午后,到来的有些奇怪。
这是一个异常平淡的午后。我总是特别喜欢这时节办公室的午后,这是我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没有上午的忙乱和夜晚的倦怠,没有人来打搅,宁静像水一样的平和、舒缓;更似一支不知名字没有头尾的曲子,仅这中间的一段就足以让人感到美丽与惬意,不如睡去。当我从睡意中睁开眼睛时,一大片阳光正倾泻在脸上,温柔而舒展。
于是,我看到了桌角上的那杯菊花茶。一个睡眼惺忪的人开始与一杯菊花茶对视。茶水不知是谁忘记的,已经没有了热烈的温度,玻璃杯中那原本无精打采,毫无生气的五六朵小花,已被浸润得舒展开来,静静地漂浮在淡黄色的茶水上,那一片片曾经重重叠叠的修长柔润的花瓣,已由纯白变得透明,变得晶莹润泽了。细瘦的菊瓣,像漂在水面的落叶静静躺在那儿,不动,不沉,就是那般认命,仿佛世上没有什么可惊扰的一般。在一缕阳光的映照下,一闪一闪的,水透出一种忽离忽合奇异的光晕来。一枚枚绽放着的菊花,此刻竟比开在枝头的鲜菊更加润泽、明丽。我轻轻地吹了口气,那一朵朵优雅的小菊花在杯中便微微颤动着,舒展起蓬松轻柔、细长飘逸的花瓣,轻盈地舞蹈着,又慢慢地带着安详静泊,与水温馨地呢喃,低语……
菊花于我是不陌生的,她是我所居住的城市的市花,年年秋日,花枝摇曳,灿烂辉煌,香风在大街小巷流溢,为这个颇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增添了异样的风韵。何况,菊花清新淡雅、高洁,常被用来比喻人的品格,古人的文字为她们挣足了风流与名胜。据说,菊花入药古来有之,做茶饮也有悠久的历史了。在《本草纲目》中对菊花茶的药效有详细的记载:性甘、味寒,具有散风热、平肝明目之功效。《神农本草经》认为,白菊花茶能“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气,轻身耐劳延年”。“茶菊”一名,始见于清初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卷七,花部,列名“茶菊”。在中国的南方一些大小宾馆和百姓家庭都将菊花(即杭白菊)作为一年四季品饮的保健茶,她不仅形状秀美,而且口感也佳。
不过,我所居住的城市的菊花是不做茶饮的,倒是入了美食,有菊花宴、菊花饺、菊花包子、菊花菜肴之类。因此,这菊花茶应该来自异乡。在这个季节,在她们的故乡,她们的姊妹正在沿着故土走着她们曾经凝望的方向。我清晰记得她们在袋子里的模样,如一角硬币大小,小小的,失却了水分的干瘪,实在是不起眼,白不白、黄不黄的,枯萎、抽缩着,就像是一朵朵疲惫不堪、丝毫也不打起精神的干草。蜷缩着细丝状的花瓣,有着焦黄的外衣,逸散着淡淡的药草清香。是水给了她们的第二次生命。干枯的花朵在水里打起滚来,有的沉进杯底,有的袅袅蒸腾在水面,水中的菊花渐次有了生命,纤弱的花瓣细密团缩着,吞了水分,顿时圆而饱满起来,细小的身体伸展着触须般的枝蔓,奋力盛开着,纤细的花瓣丝丝分明了,细碎的花蕊也隐约可见,却迟迟不肯绽放了,半合了花身一副羞涩的模样。杯中细瘦的花瓣,让人不禁涌起一丝丝感动。这杯简简单单的菊花茶呀,足以令人领略人生几多滋味,让人在感念之余更多一份快乐、平和。
董桥说:中年是人生的午后茶。我认为午后就如同人生的中年。此刻,所有凝固与正在流淌的,所有美丽与所有欠缺的,都将与我们互相伴随。青春无疑是最美的花,当青春渐渐走远,人就像那储存能量的菊花一样,在清清淡淡的日子里开始释放着自己的智慧和光芒。如果说它是一剂良药,那么我们就会在这散发着淡淡清香的氛围中,品味着它朴实的光彩和本质。
我一直以为幸福就是自己认可的那种生活,而不论处于怎样的生命状态。我希望在这样的年龄这样的午后,能够想自己应该想的,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能够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能够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把自己冲泡成一杯淡淡的菊花茶吧,就如这样的午后,这一杯不曾被人们更多关注的菊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