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9月,我初中毕业后进入杭州农校读书,该校设有农、茶两科,于入学后第二年分科。当时浙江需要茶叶技术人员,而我们这届学生(共129人)大多数喜欢读农科,于是浙江省农业厅特地请来当时在浙江省茶叶公司工作的刘河洲先生来作了一个“茶叶在祖国的重要地位”的动员报告,于是感动了83位同学读茶学,我就是其中之一。农校毕业后,我们这批茶科学生中有20位幸运地被派送到浙江农学院茶业专科深造,我亦名列其中。这20个学生便成了浙江农大小有名气的茶专54(1)班。我的毕业论文是《新茶园的规划及建立》,而从事茶树栽培科研和生产工作也成了我茶叶工作的终生方向。
1956年9月,浙江农大毕业后,我被分配到由浙江省农业厅投资兴建的大型新茶场——杭州茶叶试验场。该场于1955年创建,有6000余亩茶园。茶场设生产股和试验股,我分在试验股。刚一到茶场,我便接受了到淳安县乡下收购茶籽的任务。那时,茶场艰苦创业,处处讲求节约,去收购茶籽要自带棉被、蚊帐,住宿在茶叶收购站内(茶籽委托收购站代收),不能住旅馆。从县城到乡下那时尚无汽车,只能靠步行,我有时一天要走100多里路。我的任务是协助当地动员茶农采收茶籽、指导茶籽贮藏、运输以及检查茶籽质量等,前后在淳安乡下待了两个月。回茶场以后,马上又接到第二项任务,到嵊县三界茶场(吴觉农先生曾在该茶场当过场长)蹲点搞旧茶园改造试验。因为当时浙江省农业厅要求茶场必须承担新茶园建设和旧茶园改造两项任务,杭州茶叶试验场场内没有旧茶园,所以,我就被下放到三界茶场的三分场茶叶队当工人,以后又当过茶叶队队长,后来再当三分场的茶叶技术员。在此期间,我又雇用农民工把三分场的1000余亩荒山开垦出来种上茶树,由于严格控制开垦、播种和幼茶培育的质量,后来这些茶园均获得较高的产量。茶园开垦、种植都在冬春农闲季节进行,整整三个冬春,我起早摸黑,整天工作在茶山上,凛冽的西北风、干燥的黄泥土使我的双手双脚处处皴裂开来,非常疼痛。为了减少疼痛,就在手脚上贴满了胶布,以后便成为了习惯病,一到冷天,手脚皮肤便自然皴裂,仍须贴胶布止疼,至今亦然。
1975年——1976年,我去新疆考察和试种茶树一年多。回到杭州茶叶试验场后,又在本场的一分场当技术员近三年。1979年重返茶叶科研室(恢复后的试验股改称茶叶科研室)。
1980——1981年,我来到浙江兰溪县帮助筹建了面积达1000余亩的上华茶场。该场的茶园规划设计、播种等均采用杭州茶叶试验场模式,土地开垦则利用机器代替人工,大大节约了劳力,而且加快了开垦进度。从上华茶场回来后,主持了农牧渔业部下达的“茶叶大面积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接着又主持了浙江省农业厅下达的“浙江省增加春茶提高单产的技术措施研究”,参加了由杭州茶叶试验场主持的“杭州市茶叶高产优质协作组”。在此期间,曾获部、省、市等奖励5次。1989年,我主编了《杭州茶叶试验场场志》。
1980年以后,国内掀起了茶文化热。我因为从小就熟读过《唐诗三百首》,因此,对茶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广收茶诗。发现前人不曾在茶诗上做过注释工作,便大胆尝试,对茶诗进行注释。还参加了《中国茶事大典》的编写,在该书中,我用45万字对1590首茶诗作了解读。至今已收集到中国茶诗13000首,自己的咏茶诗达800余首。还和竺济法先生合作,打算再出《中华茶人诗描》第二集。我还参加了《浙江省茶叶志》的编写,在此期间,我花了10多个月的时间,搜集到了1000多个民国时期浙江茶事史料,丰富了浙江茶叶志的内容。我前后共参编了《中国茶经》、《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华茶叶五千年》等11部书。
虽已年届耄耋,但笔耕之力气尚存,故我还愿笔耕下去。作《自咏》一首以结尾:“长作种茶人,种茶技艺新。晚年文化嗜,咏茶富茶馨。”
钱时霖简历
1934年10月出生在浙江安吉;1954年7月毕业于浙江省农校;1956年7月毕业于浙江农学院茶叶专科,分配到杭州茶叶试验场试验股,即今杭州市农科院茶叶研究所;1985年8月任杭州市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茶树栽培研究室主任;1987年9月被评定为高级农艺师;1994年10月退休,现为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