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3月1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政协委员给农村金融“开药方”
农工党中央在“两会”上提出:优化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本报记者 孙思磊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农村金融服务无论是从量上还是从质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经济新的发展节奏,农村金融领域的深层次矛盾在压力面前逐渐显现出来。

  记者从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了解到,农工党中央向大会提交的《优化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提案,为解决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金融“弱化”问题提出了一整套解决方案,其中包括: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和建立农村信用担保机制。

  农村金融矛盾多

  在提案中,农工党中央认为,农村金融面临的首要矛盾是,金融机构资金投入不足与农业资金需求旺盛的矛盾。由于农业具有生产周期长、对自然条件依赖性强、抵御风险能力弱等天然的弱点,因此与二、三产业相比,农业的市场化之路需要面对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农业的这些弱点,与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原则产生矛盾,因此金融机构处于资金安全和市场利益的考虑,不愿意涉足农村业务、将资金输往农村。没有资金的扶持,农业产业化自然不可能实现快速发展。

  农村金融面临的第二个矛盾是农民贷款需求的应急性与金融机构审批程序繁琐之间的矛盾。即使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处于政策压力扶持农业生产,也往往通过各种复杂的信贷手续和审批环节尽可能地控制风险。而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资金需求有“季节性强、金额小、需求急、频率高”等特点。这样信贷双方又产生了新的矛盾,等到农民通过繁琐的审批拿到贷款,可能已经错过了市场机会。这样的矛盾直接削弱了农业生产向高层次发展的势头和后劲。

  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无法满足农民日益扩大的金融服务需求,是农村金融面临的又一问题。农工党中央通过调研发现,湖北黄石大冶市共有各类营业性银行业机构9家,经营网点85个。但地处乡镇的44个网点之中,有19个是仍然“只存不贷”的邮政储蓄网点,这样真正能为农民提供信贷服务的只有农村信用社的25个网点,仅占全市网点总数的17.64%。

  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

  “农村有着巨大的金融需求,而且这种需求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会越来越大,仅仅依靠一两家金融机构去满足庞大的金融需求是不现实的,只有在农村构建起一个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才可能实现。”农工党中央的有关人士表示。

  “首先要继续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加融资总量,强化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的作用。对于农村信用社,国家相关部门要在货币政策、财税政策以及监管方面给予扶持,确保农村信用社有充足的支农资金,鼓励其扩大扶持‘三农’发展的业务范围,鼓励其探索、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另外,除了政策优惠之外,要督促农村信用社通过改革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服务‘三农’的实力。”

  “目前处于探索阶段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及民营的小额贷款公司,对于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覆盖面狭窄的问题有积极意义,应该继续鼓励这类金融机构和组织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强监管,防止出现新的金融风险。”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应该充分发挥在支持农业产业化方面的规模效应。应该把农发行的改革放在整个农村金融体系框架内统筹考虑,强化其支农效应。在继续做好‘粮食收购资金封闭管理职能’基础上,不断增加农业贷款项目,发挥在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项目推广方面的作用。”

  “此外,农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也要加快资金向农村回流的步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充足的后续资金。”

  只有逐步构建起一个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发挥各方面金融力量的合力,才能推动农业产业化乃至整个农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建立农村信用担保机制

  针对农村缺乏金融信贷抵押物、“担保难”问题,农工党中央在提案中给出的建议是:“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信用担保机制,建立农民贷款专项担保基金。”至于专项担保基金的来源,农工党中央认为,可以从国家无偿投入的扶贫资金中安排农民贷款担保基金。

  此外,应该鼓励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企业担保机构,鼓励民间资本或有条件的企业投资建立民营担保机构,对这类机构在政策上予以扶持;鼓励现有的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业担保业务,建立和完善担保机构的行业准入、风险控制和损失补偿机制。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