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8年3月1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在“从紧政策”中把握发展机遇

王庆华

  去年12月中央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把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作为加强宏观调控政策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县级农村信用社如何理解中央精神,又应在“从紧政策”中怎样去把握发展机遇?笔者认为:应做到“一个吃透”、“两个调整”、“三个加大”、“四个到位”。

  “一个吃透”定好位

  正确理解“从紧”的货币政策,吃透其精神实质,并把握好、运用好这一政策是做好当前金融工作的关键。目前,在部分信合员工思想上,存在着“国家限制发展了,今后的工作不好干了”等畏难情绪。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种偏见。中央“从紧”的货币政策,不是不要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其目的就是把流动过剩的资金更多地引导到加强经济社会薄弱环节上来。

  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科技兴国战略遭遇资金瓶颈,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尚未缓解,社会保障资金依然捉襟见肘,面对这一系列矛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今年经济工作的八大主要任务,并围绕这八大任务在投资结构上做出了有压有保的重大调整,提出了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公共卫生、农村文化、科技、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所有这些,对某些商业银行来说,在发展上可能是困难,而对农村信用社却是机遇。

  因此,我们必须从全局的观点去理解这一政策,真正把精神吃透,善于在“从紧政策”中寻找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农村信用社的根在农村,支持“三农”是最大的优势,也是最准确的定位,必须抓牢不动摇。

  “两个调整”找准航向

  按照中央“从紧”的货币政策,结合县域经济的发展实际,县级农信社应着重抓好两个调整。

  一是调整信贷结构,实现“两控”、“两转”。前几年,随着地方经济的较快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的推动,一些县域骨干企业规模膨胀过快,但质量较差。企业负债率高,大额超比例贷款风险凸显。因此,对这些大额超比例贷款企业,要严格控制新增贷款,在强化对企业监控,帮助其抓好管理的同时,要采取措施,逐步压回贷款,将资金向支持中小型企业转移。并严格贷款项目筛选,不准向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项目贷款。对以前贷出的,要逐一进行排查,该终止的终止、该撤回的撤回,将贷款向低耗能、高产出、高效益、高财税以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安全的“三高一低”项目转移。

  二是调整贷款期限,使其由“长”变“短”。实践证明,一些大额期限较长的贷款由于市场变化的影响,周期长、调头慢,因而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性。因此,贷款期限应向短期转移,这样既可减少贷款风险,又可加快贷款周期运转。特别是在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少可贷款资金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提高可贷资金使用率,增加经营效益。再者,缩短贷款期限,还可牢牢把握市场动向,在贷款投放上,始终保持灵活的应变能力。

  “三个加大”用好力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县级农信社应牢牢抓住服务“三农”这个经营宗旨不动摇。

  一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载体,进一步加大小额贷款投放力度。小额贷款一直是农信社的主打品牌,约占信贷总量的60%以上。要抓住这一产品优势,强力推进群体上扩张、个体上膨胀,使小额贷款的使用农户和贷款数额实现两个显著增加。

  二是加大对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随着农村种植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一大批种、养、加专业户和特色产业迅速形成。支持农民围绕农副产品兴办农字号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具有很大的贷款营销潜力。

  三是加大对改善民生项目的支持力度。在创新和开拓支农新产品上实现新突破。围绕农村改貌、农民住房、沼气建设、改水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项目,开辟新的贷款品种,增加贷款投入。

  “四个到位”保发展

  一是做到感情到位。要教育信用社广大员工牢牢树立“农富我兴,农贫我衰”的思想观念,让每个员工都要懂得信用社的发展与农民息息相关,没有农业、农民的发展就没有信用社的发展。要把农民当成自己利益的共同体,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要带着感情做好支农工作,与农民建立一种新型的鱼水关系,真正做到“农民不富我不安,服务不好我有愧”,处处事事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办农民所需,要让信贷员真正到农民中搞好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民情。

  二是信息服务到位。当今的农业是市场经济的农业,没有快捷准确的市场信息,农民就不能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更谈不上增收增效。眼下在农村有不少农民因缺乏信息而致富无门。因此,我们必须做到信息服务到位。信用社的广大职工,不但要当好信贷员,更要做好老百姓的信息员。要通过信息服务给农民按上“千里眼,顺风耳”,使其准确定位,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市场。

  三是致富技术服务到位。农民有了信息,并根据市场选择了项目,但由于缺乏技术,不会干、不敢干。因此,信用社还必须做到技术服务到位,真正把技术送到农民手中,并教会农民怎么干。要加大对信贷员农业技术、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训力度,使其掌握种、养、加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并及时用于指导农民发展项目,帮助农民解疑释惑。

  四是资金服务到位。强化资金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是全方位开拓农村金融市场的关键。要进一步搞好信用工程建设,继续推行小额《贷款证》和小额贷款发放上柜台的做法。在贷款审批、发放上做到快捷方便。同时,要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大力推行“信贷员名片进农户”,要把信贷员的名字和联系电话及联社的举报电话、服务承诺印制成名片发给农户。方便群众贷款,接受农民监督。农民急需贷款,只要一个电话,信贷员就要以最快的速度把贷款送上门,确保让客户满意。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