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郑永群,儿子郑远报,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住在湖北省巴东县一个叫白岩子的村子里。一个曾经是供销合作社社员,一个现在是专业合作社主任,爷儿俩一代接着一代干,让400多人过上了殷实、富足的生活。
1月12日,在凤台蔬菜专业合作社,老郑和儿子讲起了他们的“兴社接力”故事。
父亲:爱社管社模范
今年66岁的郑永群,从1969年任大队主任开始,村干部一当就是35年。“山场广阔土脚薄,四方八面皮沙坡,一年忙得不落脚,人们生活无着落。”这个顺口溜,是当时白岩子贫穷的真实写照。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郑永群提出“向地要粮、向山要钱”的口号,在557亩耕地和4800亩山场上做文章,村民们种白肋烟、养猪养羊、搞工副业,日子渐渐好了起来。县供销社派出4名干部常年驻村,在发展经济作物时,供销社无偿提供种苗和户均2包肥料,栽植杜仲35000株;斥资7000元,帮助这个村建起了500亩板栗园。
供销社帮着农民,农民向着供销社,结成了鱼水关系。那些年,几元钱的社员股金,村广播室一通知,不到两个小时便如数交齐,农产品也全部交售给供销合作社。过年杀猪,村民争着请供销社的同志吃饭,不去还有意见呢。1991年3月,郑永群被湖北省供销社表彰为“爱社管社模范”。
因为供销社的倾情扶持,白岩子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八十年代中期,粮食人均过千斤,甩掉了吃国家供应的帽子,家家户户有了存款。如今,漫山遍野的杜仲和板栗,成为农民群众的摇钱树,一户出栏1头商品猪,收入年年都在30万元以上。
儿子:建社兴社能手
2005年10月,郑远报被党员和村民代表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郑永群“隐退”,接力棒传到儿子手里。
老百姓的吃穿不愁了,郑远报盘算着土地集约经营,共同致富奔小康。通过考察,本村116户人家尝试种辣椒,2005年300亩辣椒收入90万元,亩均超过3000元。村民谭喜珍种了4亩辣椒,仅此一项,一个5口之家收入达1.6万元。
看到大伙儿种辣椒的积极性高涨,郑远报于是邀约8位村民,并发动邻近6个村的350个农户参与,组建了凤台蔬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对其成员实行种子、肥料、收购“三统一”,3人进驻上海江桥蔬菜交易市场。每年的8至10月,10多个农民经纪人进村入户跑收购,60多个农民到合作社务工挣钱,一辆载重17吨的大卡车天天发往上海。仅2007年,合作社成员种植科椒6号、辣丰8号系列面积达3400亩,销售收入逾2000万元。
身为党支部书记和合作社主任的郑远报,无暇顾及自家的农活,长年累月为合作社和辣椒产业奔忙。进县城争取项目资金,到外地开发产品市场,请专家指导科学种植,郑远报和他的父亲经常忙得不亦乐乎。几番努力,“野三关牌”辣椒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产品俏销江苏、江西、重庆、湖南等地。
今天的白岩子,一番欣欣向荣景象:家家户户建了沼气池,公路通到家门口,家用电器样样俱全,85%的农家用上了自来水。龙潭坪村杨辉联,这几年自家种辣椒3亩,还负责收购,家庭收入连年不菲,住上了宽敞的水泥平房。他感叹地说:“党的政策好!合作社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