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8年2月2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关注植物营养 关注人类健康
专家与肥料企业共同携手,铸就“食物链营养”新概念
本报记者 吴江 通讯员 史艳茹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亊长金继运主持会议
原农业部部长陈耀邦(中)到会并发言
芭田股份公司董事长黄培钊(左)及刘更另院士
到会的领导、专家及企业代表合影留念

  日前,由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发起,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全国首届“肥料与食物链营养高层论坛”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举行,论坛就“给植物吃好,让人体健康!”这一中心议题展开探讨。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中国办事处主任、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亊长金继运主持了会议,原农业部部长陈耀邦,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卢良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名誉理事长刘更另、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张福锁等20多位全国植物营养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到会参加了研讨。本次论坛的一大亮点是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关注视角发生了巨大转变,由最初的关注粮食产量到目前关注植物营养、人类生存环境及健康。

  近几年,随着我国化工工业的发展,肥料技术也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成就,但是在农业生产中,却出现了新的问题,存在大量的不合理施肥,如单纯施用单质肥料或大量元素肥料,缺少中微量元素的有效补充,使土壤供给植物的中微量矿物质大量减少。这不仅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也使人类健康受到威胁。从表面看,农产品外观越来越光鲜,品种越来越丰富,然而从营养学和预防疾病的角度来说,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却越来越贫乏。对比1939年和1991年西方植物的分析表明,植物中矿物质含量平均下降了22%。人口多、耕地少、复种指数高的中国情况就更严重。植物营养水平的下降,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更与发展现代农业的初衷不相符。

  早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已经有人向国会提交报告,指出土壤微量元素缺乏对公众健康的严重影响,报告中说:“现在我们多数人都受着某种危险食谱缺陷的影响,而且除非生产这些食物的土壤中的矿物质恢复平衡,否则这个问题无法解决”。90年代在中国南昌召开的首届“微量元素与食物链”国际会议也反映出这一重大课题已受到中外科技界的广泛重视。而此次首届“肥料与食物链营养高层论坛”对这个问题的高度关注,则是对“食物链营养”理念的进一步延伸。

  会上,与会专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金继运在主持会议中说,“肥料是粮食的‘粮食’,是人类食物链的核心环节”这一观点得到国际肥料协会(IFA)的大力支持,但在国内还未引起重视。目前国内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不合理施肥习惯,不仅造成土壤板结,从营养学或预防疾病的角度来看,还导致作物不香不甜、品质下降。

  张福锁认为:“食物链养分管理已成为关乎社会发展、生活水平、人类健康与环境质量的核心问题之一。”卢良恕院士在会上说,“营养植物,健康人类”的主题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应当“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种植业生产和科学施肥工作”。他认为,作为食物链源头的肥料企业,更应在食物链营养健康中担当重任。

  本次论坛的另一大亮点是“食物链营养健康”这一理念被引入到粮食源头的肥料生产环节中来,使这样一个前瞻性的科研问题得到了企业层面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国内知名肥料企业代表,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华南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博士黄培钊介绍说,芭田股份致力于成为“食物链营养专家”,十多年来始终坚持以中微量营养元素开发为产品创新的核心,目前已在肥料产品中,成功添加了钙、镁、硫、硼、锌等10多种有机螯合的中微量营养元素,补给了中国土壤和作物中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的营养,并围绕植物营养和肥料养分利用率,形成了各种核心技术的有效利用。他呼吁,肥料行业是关系人类健康的特殊行业,每个肥料企业都应以维护食物链健康为己任,通过肥料科技创新为植物提供最佳营养,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更健康的食品选择,为土地的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做出努力。

  对此,华南农业大学新肥料资源研究中心廖宗文教授认为,肥料企业从“植物营养专家”到“食物链专家”的新定位,反映了食物链微量元素的流动这一课题已经从学术界走进了产业界。肥料和饲料微量元素添加剂的产品开发,将进一步促进食物链微量元素的平衡流动,促进作物、动物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提升。

  陈耀邦也表示,专家与企业共同研讨肥料与食物链营养之间的关系,研讨如何提高肥料科技含量,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生产肥料与使用肥料,都是为“三农”服务的具体行动。他认为,开展肥料与食物链营养前瞻性课题研究很有文章可做,希望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的专家与企业,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共同把这项工作持续下去。

  刘更另院士从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性方面阐述了科学施肥与管好食物链营养对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性。他认为,管好“食物链营养”是建设“和谐社会”和发展生态农业的需求,是抱着对人民身体健康负责的态度,希望有责任感的企业都来担当此任。

  作为此次论坛的核心议题,由关注粮食产量到植物健康及人类健康这一定位的转变,引起了化肥生产企业的反思,给肥料企业带来新的思考——究竟是关注化肥还是关注化肥最终的使用者?要使化肥的最终使用者真正受益,作为源头的化肥企业应当如何定位自己?正像华南农业大学新肥料资源研究中心的廖宗文所说的那样,这一新定位既是学术研究的前沿,也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利润增长点。

  专家点评 三言两语

  农业部原农业司副司长张世贤:

  中国在人口快速递增的同时粮食产量始终可以满足需求,是化肥对国民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也就是说,化肥在农业增产中功不可没。

  前几年,农业部提出了用合理施肥来提高粮食作物产量的理念,平衡施肥就是将作物、土壤、肥料三者联系起来,根据作物需要来施肥。“肥料与食物营养链高层研讨会”就是研究肥料与食物营养的关系。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专家、企业与媒体共同来完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

  我国特有的化肥大量投入和农田高强度利用的生产体系,使我国农业尤其是种植业面临着资源紧缺和环境质量下降的双重挑战,加大了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难度。因此,应当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种植业生产和科学施肥工作,同时必须加强研究,通过创新,最大限度的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降低损失率,提高施肥效益,实现作物优质高产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赢目标。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陈伦寿教授:

  某些地区大量施肥和不当施肥使氮素化肥的最终产物——硝态氮累积和运移,造成水质污染,这是一个近年来不可否认的事实,而把环境污染主要归罪于化肥也是不公平的。

  不言而喻,好化肥可以助力环境改善,但是,化肥是把双刃剑,好的化肥品种,还要有正确的施肥技术。合理施用化肥,在提高作物单产的同时,还可改善周围气体环境,减少水土流失。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研究所李吉进:

  通过研究发现,肥料对番茄产量和品质有一定的影响,合理施肥量能够明显提高促进番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并可以不同程度的改善番茄果实品质。因此,合理施肥和科学施肥,对人类的健康以及植物的健康是必要的,更是必须的。     

  广州市越秀区平衡保健技术开发中心主任钟炳南、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李向阳:

  土壤肥料与作物营养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目前,农业种养和加工不当等原因造成的元素平衡失调已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如果把平衡保健理论应用于开发保健农业就可以改善现状,主要是通过食物和食物链来补充和调节人体营养元素的平衡。因此,应当创新性地开发世界没有的保健农业,为广大居民提供元素平衡的农产品,全面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周卫:

  中量元素与植物健康密切相关,硫、钙和镁是植物必需的中量营养元素,硅是有益元素,对禾本科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起重要作用。东南亚主产水稻的国家已将硅列入第四大营养元素,即氮、磷、钾、硅。

  随着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广泛使用,中量元素硫、钙、镁和硅的缺乏日益普遍,已成为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和施肥技术提高的瓶颈。(史艳茹)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