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网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1月31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当前农业农村政策、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等方面有关情况。
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
陈锡文首先介绍了去年我国的农村建设情况,他表示,尽管2007年自然灾害比较严重,和前几年相比呈现出严重和多发的态势,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农业仍然保持了连续几年来平稳发展的好势头。2007年农业生产总值达到28910亿元和2006年相比增长3.7%。粮食总产量达到10030亿斤,和2006年相比增长了70亿斤,增幅大约是0.7%。农民的人均纯收入2007年达到了4140元,和2006年相比增加了553元。从农民收入增长的绝对额来看是历史上农民增收最多的一年。增幅扣除了物价指数之后和2006年相比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9.5%。这是自1997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
农产品的价格不能追求过快上涨
一般人可能想象农产品价格上涨就会给农民带来好处,陈锡文表示,这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随着农村生产的专业化,越来越多的农民并不是自给自足,他的生活消费品包括很多食品,也是通过市场购买的。如果物价水平过高,一方面会引起城市消费者的承受能力问题,另一方面会引起工资成本上升,同时导致生产资料成本有所上升。因此农产品的价格还是应该保持在合理水平,而不能追求过快的上涨。这个合理的水平应该是价格能够补偿成本之后,对从事农产品生产的农民来说仍然是有利可图的,必须要保证农民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这样的价格就是合理的价格。
一号文件已明确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到农村
2008年的一号文件实际上是针对我国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状况,也是顺应广大农民人民的迫切愿望发出的文件。从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以来这是发的第五个一号文件。这五个一号文件连续发出了以后,初步形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的新的政策体系。这几年大家了解到中国农业政策的发展和完善,有这样几个突出的方面:第一,实行了公平的税负,对农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税收已经全部免除;第二,加大了农业的支持保护,对农民必要的生产性补贴;第三,国家明确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到农村;第四,国家明确要求新增加的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性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第五,不断改善进城务工农民的权益保障。
2008年中央对“三农”的投入增长可能超千亿元
陈锡文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这几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增长幅度非常大。2006年中央政府对“三农”的总投入是3397亿,2007年在这个基础上预算增加了520亿,因此2007年中央财政对“三农”投入的预算是3917亿。但是考虑到农村改革发展各方面的需要和实际财力,2007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是比预算增长300多亿,所以2007年对“三农”的投入大概在4200多亿。2007年中央财政对“三农”投入增加800多亿元,这可能是历史上对“三农”投入增加数量最多的一年。2008年中央财政对“三农”投入的预算还有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定,但是据我所知,2008年的增长额会超过2007年,可能是超过千亿元的增长。
建设用地必须强调集约和节约使用土地
在回答记者关于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情况的提问时,陈锡文说,世界各国对土地的管理有一个通行的基本制度——土地的用途管制,就是要严格管制农地转为非农业建设用地。根据土地用途管制的基本要求,在中国的农地转为非农地的过程中,政府特别强调这样几个环节:一是建设用地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二是非农业的建设用地在开工建设之前必须通过审批。中国是人均耕地资源非常稀缺的国家,到2006年底中国的总耕地面积只有18.27亿亩。人口在继续增加,人民群众对食品消费的需求在不断增长,为了确保中国的粮食安全,中国政府明确提出18亿亩耕地是必须保障的底线。关于建设用地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把握两点:第一,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政策办事;第二,必须强调集约和节约使用土地。(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