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总社四届四次理事会议上,一些代表反映,他们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地方的“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遇到了问题。这几年,为了产业发展的需要,供销社社有企业在各地创办的专业合作社越来越多,问起这些企业如何兼顾企业与农民双方的利益,一些负责人经常会说: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农民的产品,很受欢迎。然而,这只是短期行为,市场前景好的时候,这一招还可以,一旦前景暗淡,再高价收购,公司与合作社的损失去哪里弥补?很多合作社负责人对此也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面对这些困惑,总社直属企业——招远佳农绿色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叶晓林有着自己的探索。该公司是从事浓缩果蔬汁的涉农企业,苹果、蔬菜这些原料要直接农民那里收购。“这就需要将农民组织起来,成规模种植和收购。同时,我们的产品主要出口日本乃至欧美国家,质量安全、绿色标准要达到很高的要求,同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加工无任何添加剂、无公害、无农药残留的饮料。要保证做到这一条,必须建立从农田到餐桌整个流程的标准和质量控制。因而,建立合作社是我们的现实需要。” 叶晓林说。
在这一过程中,该公司特别注重兼顾各方利益。“我们主要从三方面下功夫,” 叶晓林介绍说,“一是以供销社基层社为主体创办专业合作社,公司与之开展合作,这样相对于由公司直接建立合作社,农民更有信任感、更有感情。二是在基层社中,公司拿出一定的资金(一般是20000元到50000元不等)作为出资人,参与管理。三是只发展周边农户入社。这样即使公司不承诺以高价收购,只是按照市场价收购,农民也会计算路途成本,而直接将农产品卖给公司。在市场价格波动的情况下,公司和农民双方的利益都不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