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总社四届四次理事会议上,白立忱同志在报告中谈及了争取政府扶持与自力更生、干部队伍素质以及探索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经济发展道路等问题。会议间隙,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参加会议的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庆。
记者:白立忱同志在作理事会工作报告时指出:干好供销合作社事业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您如何看待争取政府政策资金扶持与自力更生的关系?
王庆:协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当市场经济进化到一定程度的过程中,协会作为民间的行业组织必然要产生,而且它起的作用不应该仅仅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我认为它还应该是个双向制约的机构。一方面,它代表行业来制约政府的行政管理是否有效、合理和公平,一方面要代表政府来强制企业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一定的产业政策,这是一种双重制衡作用。
既然协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因此,他的经济动力、经济能量主要应该是来自于行业。虽然政府支持是应该的、是必要的,但不是绝对的。行业组织如果躺在政府资金支持里工作,那是很不合理的。行业协会的资金筹集应该是取之于行业、用之于行业,政府的资金扶持更多的是引导这个行业向好的方向发展,而自身的自力更生更重要。因为只有你能够自力更生,经济上能够实现独立的运作和经营,你才能做到行业组织的公正、公平,才能代表行业讲出应该讲的、而不是利益上受人驱使要讲的东西。因此说政府扶持与自力更生是互补关系,而自力更生应该是主要的。
记者:白立忱同志在谈到解决供销社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时候,谈到了干部队伍素质不强、领导水平不高的问题,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王庆:这是白立忱同志讲的高屋建瓴、非常到位的一点。因为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靠人来做,不管做什么,一支队伍人员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是这个事业、组织走向成功的关键和基础。这一点我们协会体会是比较深的。从2004年到现在,我们一共接收了10位新人,全是具有相当学历的年轻人,最高学历是硕士研究生。与全国其他茶叶专业性组织相比,我们的活力更加旺盛,工作成效更大,队伍也是朝气蓬勃,这一点得到了业内、其他行业组织的充分肯定和认可,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确实关键。
记者:您如何理解报告中“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供销合作经济发展道路”的论述,工作中如何去实践?
王庆:我们国家今天的兴旺发展源自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走出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与此相同,行业组织也是这样。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国家原本缺乏这种行业组织及其对企业、对行业、对政府的制约作用,但是市场经济发展之后,行业协会的出现成为必然。如何搞好行业协会,我们可以向国际上学习,但是国际经验不一定在国内就行得通,因为它的国情、领导体制、管理方式都是不同的。所以需要自己摸索和探索,只有把这种世界的普遍原理同我们国家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才行。对于我们茶叶协会来说,就是把国际上其他茶叶组织的成功经验、成功的做法跟中国的茶叶产业实践结合起来,创造出自己协会的工作特点、工作方法,唯有如此,这个协会才会有生命力,中国的茶叶产业才会认可、接受我们这个组织,我们也才能真正按照总社党组、理事会确定的目标、方针来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做好我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