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3月,四川省重庆市供销合作社在南岸区创办了干部培训学校,到迁入永川后,重组为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
近几年来,学校发展快、势头猛,学校以“校企合作、德技并重、突出特色、创造品牌”为办学理念,坚持“依托系统、面向市场,以中职教育为主体、以电大教育和技能培训为两翼,立足重庆、服务社会”的发展思路,使学校得到快速发展。 2004年至2006年建成了部队校区、涪陵校区和永川职教城160亩的新校区。招生人数从2005年1261人,增加到2007年9月的6168人,社会效益得已突现。
渝西走廊的一颗职教新星
五年前,学校在校学生不足300人,教师不到20人,学校因“小、差、薄、旧”,被作为重点定期整改学校,职工忧心忡忡,士气低落。关键时刻,学校领导班子冷静分析后,决定多方筹资添设备:多媒体语音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教室、数控实验室、双向视频教学系统、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等等一应俱全,满足了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具备了中职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
同时,学校通过全面推行“全员聘任制”、“工资全部浮动制”。在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严格考核制度的基础上,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强化学生学习技能培训,实施针对性地教学,侧重技能训练,加大实作课时和内容,强化教学督查等措施,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学校很快呈现出人心思进、人心思干,团结、协调、奋进、融洽的校园氛围。在增效、扩容、职工增收的同时,学校荣升为省部级重点中职学校,也多次获得国家和市级有关部门的奖励,规模跃居重庆中职学校前10名,从而成为渝西经济走廊升起的一颗职教新星、。
依托行业办学,长短结合促发展
作为供销社唯一的直属中专校,学校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针,紧紧依托供销社遍布区、县、镇、村四级的经营网络和1万多个专业服务社、综合服务社、对入社农民子女实施学历培育和技能培训,为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
学校在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还开展中短期技能培训。作为永川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定点培训单位,每年培训会计人员近千人;作为重庆市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积极参与全国“雨露工程”培训,已举办四期培训班,培训学员1256人;作为重庆市“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积极参与“阳光工程”培训,已举办培训班两期,培训学员379人。这些培训,实现了“培训 一人,转移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的,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市扶贫办还推荐学校代表重庆市参加全国培训成果展并获得二等奖。
集聚优秀人才,提升教学质量
为了促进学校发展,学校以能力为标准、以业绩为重点,从外部引进了一批骨干管理人员和专业课教师;从企业引进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加强教师的培训。通过各种专题讲座、观摩学习、“以老带新”,外出进修等措施有计划,有针对性做好教师培训。学校先后引进、聘用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近70人,建立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过硬、双师型教师占一定比例的教师队伍。学校还不断地完善管理制度,加大对任课教师、班主任的考核力度,成立督察室,通过听课、教案检查、作业检查等手段,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拓宽就业渠道,建立就业基地
学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在深圳设立了毕业生就业安置办事处。一方面常年派人“走出去”考察企业,按“收入高、干得长”的标准寻求合作伙伴,另一方面又把企业老总或人事部长“请进来”到校考察。现与上海达丰、广州德尔福派克、深圳富士康等大型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毕业学生2000多人,都实现了顺利就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9%,满意率98%,真正做到“送得出、留得住、用的上、干得长、收入高”,广泛受到学生、家长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