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销社之所以能够始终扎根广大农村,经受住市场经济考验,实现新时期新跨越,总结我们的经验,一是因为广大干部职工不断改革创新,增加生机和活力;二是因为艰苦奋斗,强化队伍建设;三是因为把握发展机遇,与时俱进;四是因为靠国家政策扶持,拓展发展空间。因为这样,我们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特色、农村特点、时代特征、供销社特性的中国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之路。
改革创新 供销社焕发生机活力
2002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明确提出 “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造基层社,以产权多元化改造社有企业,以社企分开、开放办社改造联合社,以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 (简称“四项改造”)。这是对原有供销合作社的体制和机制的重大变革和创新,也是全国供销社系统得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增加生机和活力的根本所在。
延安南区供销社的前身是被称为“中华第一社”的南区合作社。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该社经营一度陷入萎缩,濒临破产。经过公开竞争,王新江成为南区供销社主任。在他带领下,该社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造基层社,借助陕北“封山禁牧、舍饲养畜、退耕还林(草)”的机遇,形成产业化经营、集约化发展格局,建立优质牧草基地、种兔繁育基地、陕北小杂粮加工厂等。
从全国来看,各地基层社也纷纷利用自身资产优势、网络优势,以多种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层社+基地+农户”等产业化模式。仅2005年,供销社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商品基地等形式带动农户近2000万户,助农增收近500亿元。融入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的基层社实现了脱胎换骨的改造;通过领办、联办专业合作社,供销社再造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基础。
总社提出的“以产权多元化改造社有企业”,就是要在社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合作经济发展。各地针对不同企业采取不同措施。对优势骨干企业进行控股改造;对具有一定经营优势和净资产、但包袱沉重的企业进行剥离重组;对规模小、资产质量差的企业整体转让;对严重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依法实施破产。通过改造,社有企业活力得到增强,2003年汇总盈利42.3亿元,2006年达到79.5亿元。
什么是供销社的“生命线”?江苏省吴江市供销社的答案是“为农服务”。这在以前许多联合社难以理解,因为他们忙于管理直属企业,疲于应付日常事务。自从全系统推进“以社企分开、开放办社改造联合社”后,各级联合社把工作重点转向为“三农”服务,整合系统内外各种资源加强服务。浙江省瑞安市供销社对原有9个基层供销社进行重新布局,开放办社。他们建农贸城、领办专业合作社,还出资200多万元与财政共同组建农信担保公司。目前,全国已有21个省明确由供销合作社承担指导引领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职能,联合社改造呈现明显成效。
数据显示,全系统有50%的经营服务网点得到改造或业态转换,2006年购销总额突破1.36万亿元。几年来,各地供销社以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对供销合作社传统门店进行整合、改造、优化和提升。一是加盟大型连锁企业,利用他们已经建立的信誉和知名度,走低成本扩张、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如山东省莒南县发展农村超市,一开始加盟上海华联、联华;二是发展本系统、同行业间的联合合作,如2003年总社牵头成立的“新合作”采取“行政化推动,市场化运作”,在各省区市广泛布点;三是依托龙头构筑现代流通网络,如浙江供销超市,从绍兴覆盖到几个地区。现在,全系统已发展农业生产资料连锁、配送网点13.5万个,发展日用消费品连锁、配送网点17.5万个,建设各类综合服务社和服务中心15.4万个,覆盖面达到全国行政村总数的30%。
艰苦奋斗 强化队伍建设
1965年,一部名叫《红色背篓》的电影轰动一时。电影主人公原型是北京房山周口店供销社“背篓商店”的负责人王砚香,他带领几名职工常年背篓上山收购、卖货,服务散居在50多个自然村的数千名农民。回忆往事,王砚香说:“只要群众满足,我的干劲倍增。”
与“背篓商店”同一时期,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河南林州石板岩供销社干部职工,翻山越岭担货下乡,他们的“扁担精神”名扬天下,激励无数供销合作社人。
现在农村经济发展迅猛,供销社职工不再需要挑货下乡,“背篓商店”也不复存在,但艰苦奋斗、一心为农的“背篓精神”、“扁担精神”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王砚香所在的供销社为山区农民打井引水,组织农民建果园、种药材,想方设法为农服务、助农增收。石板岩供销社筹资建成综合服务社,办起豆腐坊、酱醋厂和药材专业合作社,在4A级风景区投资宾馆、超市,一样深受农民欢迎。
从“扁担精神”、“背篓精神”,到新时期的王凌云、周华,都闪烁着供销社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光芒。正是有着一支有精神支柱,肯干事、能干事的队伍,供销社的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
如今,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有职工370多万人。这是支庞大的队伍。能否强化队伍建设,事关供销合作社事业能否得到长足发展,也关系到我们能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近年来,全系统实行“人才兴社”战略工程。一方面引进各类人才,促进队伍“升级换代”,总社通过机关干部岗位交流、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等多种形式,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另一方面加强干部职工培训力度。将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课堂培训与实践培育、专项培训与综合素质培训有机结合。先后组织直属企事业单位干部培训班、高级工商管理人员研修班等,并于2004年启动全国供销合作社主任培训工程,三年时间轮训2000多名县社主任、300多名地市社主任、200多名省社领导班子成员。
把握机遇 供销合作事业与时俱进
供销社的地位和作用,最终取决于自身,不是别人赋予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供销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能否把握好机遇、与时俱进,对供销社来说至关重要。
2005年底,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国务院同意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实施“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
2006年10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次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下发《关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指导意见》,要求全系统以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着力提高专业合作社运行质量和服务水平。
截至目前,全系统共创办各类行业、专业协会1.4万多个,入会会员213万个。累计投入2100多万元,举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培训班2500多期,培训人数达到18.2万人次。
2007年年初,总社召开的“‘新网工程’、‘千社千品’富农工程对接展示会”,组织“新网工程”龙头企业与参展的8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产品购销协议,成交额6480万元。全系统现有17.5万个便民超市,均设农产品销售专柜,100多类500多种农产品进入连锁经营网络。全系统550家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进行了改造和整合,为专业合作社产品入市交易开辟便利通道。
拓展发展空间
总社党组、理事会多次强调,各级供销社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的支持,有力推动供销社各项工作。
经过多方努力,财政部同意“新网工程”项目列入国家支持项目,并从2007年起财政列专项3.5亿元;商务部明确要把“新网工程”纳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扶持重点;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提供贷款支持13亿元。
各级供销合作社也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截至目前,全国有28个省(包括新疆建设兵团)以党委政府或办公厅的名义下发了文件,明确了供销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其中,有21个省明确由供销合作社承担指导引领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职能。有13个省从财政列出专项资金支持“新网工程”的建设,据统计总额有近5亿元。其中,广东省政府每年拿出3000万元,加上市、县配套,全省2007年共落实扶持资金1.8亿元;山西省政府拿出5000万元,加上市县配套,已落实8000万元;浙江省2007年落实了4000万元;山东省2007年落实资金5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