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满城尽是茶餐厅 送货约会要打听

陈锦柏

  我国(指新加坡——本报注)的港式茶餐厅如雨后春笋般从东海岸、汤申路、乌节路、牛车水到桥北路一带,开了一间又一间。

  茶餐厅卖的是港式小食和茶点,拿起菜单一看,真是琳琅满目,百种食品,任君挑选。不过,类似餐厅一多,偶尔难免会造成一些混淆,因为大家摆出来的的招牌都是“香港茶餐厅”。

  本地打着“老”字号的香港茶餐厅东主李惠贞就碰过好几次被供应商或顾客搞错的经验,令她啼笑皆非,说清楚后,才知道纯属误会。

  不过,另外几位受访的茶餐厅业者说,港式餐点也许是受到新加坡人及旅居本地的香港人的欢迎,才使到投入茶餐厅市场的人越来越多,但毕竟各别餐厅仍有本身的经营模式与特色,因此,只要供应商在送货或朋友相约时,说清楚是哪一个地点的哪一家茶餐厅,应该就不会“登错门”或“入错店”了。

  李惠贞的茶餐厅好几次被供应商或顾客搞错的经验,也只是场误会,说清楚就没事了。

  李惠贞接受本报访问时说,两年前她在东海岸一带开了港式茶餐厅后,先后数次碰到这样的情况。有的供应商把货物送到她经营的茶餐厅,搞清楚后,才知道是要送到附近的另一家茶餐厅。

  两个月前,也有一家面包供应商拨电话到她的餐厅,说它们订购的一批“菠萝包”已经准备好了,怎么还没派人取货。

  接听电话的职员被弄得满头雾水,随后告诉对方,该店的“菠萝包”向来都是自制的,没有外订,才知道又是误会一场。

  李惠贞说:“有的餐厅挂上去的招牌是茶餐厅,但‘商号’却不够显眼,引来一些误会。”

  她说,不但有送货员把货物送错地方,也有顾客登错门,一些原本说好到该餐厅聚会的朋友,却发现当中的几个人跑错了茶餐厅。

  她说:“如果没有说清楚,单说是在‘茶餐厅’聚会,真会摆乌龙,搞错店。因为茶餐厅在本地的确多了起来。”

  她也说,她餐厅的一些熟客到了其他地点的茶餐厅,还以为是她们的分号。

  这些顾客碰到她后,才谈起为什么她那间分号的装潢与菜单都变了,与东海岸的老店似乎不一样,而其实他们去的是另一家与她没有关连的茶餐厅。

  据了解,本地以“XX茶餐厅”为名的餐饮公司共有10多间,分布在全岛多个地点:东海岸公园、樟宜机场、白沙浮广场、马里士他路、义安城、汤申路、连城路及新加坡博览中心等。

  香港铜罗湾茶餐厅的徐姓职员受访时说,该餐厅不曾碰过有哪个供应商把他们订购的货物,误送到其他餐厅的事。

  她说,顾客与朋友相约到A茶餐厅会面,朋友摆乌龙跑到B餐厅去而扑空,倒是有可能发生的。不过,只要邀约的一方说清楚餐厅的地点与店名,这类误会应可避免。

  新天地茶餐厅厨师陈继明说,出现供应商送错货,朋友去错店的情况不多见。该餐厅开业半年,顾客以旅居本地的香港人为主。

  他说,该餐厅聘用香港厨师烹煮食物,食材有的从香港进口,有的则直接取自本地。

  中环茶餐厅的林姓经理说,虽然本地的茶餐厅越开越多,据他所知,该餐厅没有碰到这类情况。

  “老”香港茶餐厅的东主李惠贞补充说,她是在2005年的8月进军餐饮业,那时本地港式茶餐厅还没有那么蓬勃。她说,一些茶餐厅是道道地地移民到本地的香港人开设的,另一些相信是新加坡人经营,食物也结合了本地风味。

  她也说,每一间打着港式美食的餐厅,各有本身的特色以吸引及留住顾客,有的人以食物够“香港”取胜,有的混合着本地风味美食为号召,有的餐厅以装潢典雅,或者营造复古风貌而得分,可说各出奇招,满足顾客的“口”感及视觉。

  她说,其实,打着香港茶餐厅的餐馆,最好都能尽可能做到“港式风味”,这样才能留住顾客,否则也会影响到其他以港式茶餐厅为号召的餐饮业者。        (新加坡 《联合早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