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2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四兄弟养猪

本报记者 蔡靓 通讯员 卢长青

  “这个养殖场是我和老四兄弟合伙开的。现存栏生猪700多头,其中母猪105头。一头母猪一年按16头计算出栏率的话,今年可出栏生猪1600多头……说实话,要不是信用社支持,我们根本就发展不成这样”,河南省济源市坡头镇栗树沟村第一养殖场的老板齐树林一开口就把信用社的功劳挂在嘴边。

  齐树林原来在粮店上班,1998年看到老二、老六合伙养猪不错,内退后,就和老四合伙开始养猪。他们从两万多块钱起家,在村口搭了个60多平方米的简易猪舍,购进了10头母猪,就算正式创业了。

  2000年春,村里规划养殖小区,齐树林和弟弟们相继把养殖场搬到现在的地方。“搬到养殖小区后,要盖猪舍、建产房、上饲料加工设备,当时资金非常紧张。加上小区要通水、通路、通电,那个难呀,真没法说”,说起创业的艰难,齐树林仍一脸的无奈。

  凑巧的是,当时坡头信用社正在宣传小额农户贷款政策,他们立马到信用社申请了4万元贷款,才解了燃眉之急。如今说起此事,齐树林依然感慨万千:“当年8月份,信用社又贷给我8万元,帮我购进了60头母猪及饲料。至此,我的养殖场才算走上自繁自养、滚动发展的正轨。2006年,我已收回全部投资,还还清了信用社的贷款。目前,这个养殖场最少值一百多万元。”说到这里,齐树林对信用社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说实话,要不是信用社支持,我们的养殖场根本就发展不成这样!”

  “这么多年,来我们这的信贷员从来没间断过。不管换谁,每隔半月就来一趟,问问防疫情况、饲料价格、资金周转、猪场经营情况”,对于信用社的支持,齐树林如数家珍:“不管是用个三万五万,还是用个十万八万,手续都一样,方便得很。有时饲料涨价快,时间紧,打个电话,信贷员都把手续拿到我这来办了,把贷款送到家。信用社和我们的距离真是太近了!”

  去年有段时间,齐树林手头特别紧。去信用社交利息,钱不够。他跟信贷员一说,人家就帮他把利息先垫上了。齐树林说:“信用社支持咱,咱也得有良心。一般10号左右,必须交利息,不能让人家信贷员来家催。这几年信用社总共贷给我160多万元呢!”

  说起养殖,齐树林相当专业:“经过这几年,我发现养殖绝对是个技术活。”他指着墙上的各种登记簿说:“这可不是让人看的。哪头猪什么时候打的哪一类防疫针,吃的什么药,我这都登记得清清楚楚。”

  “养殖全凭规模,但规模大了,防疫非常重要,要不损失可就大了”,对这点,他深有感触:“所有的防疫,一样都不能省,我们的冰箱里储存着各种各样的疫苗。”

  “再有就是品种。咱养殖场规模大,防疫好,再加上品种好,价格就与其他散养户不一样。这也是咱规模养殖的好处吧。不过,说到底,还是得感谢信用社的支持,如果没有他们的资金,我们哪有钱进行规模养殖呢!”说到最后,齐树林还是不忘感谢信用社。

  齐树林还说,目前老二、老六的第二养殖场现存栏1100多头,“规模更大,挣得更多”。

  是啊,正是因为有了信用社的资金支持,才使齐树林兄弟都走上了致富之路,也使更多农民成为像齐树林兄弟一样的新型农民。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