钾是农作物生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钾肥则是提高作物产量、提升产品品质的重要手段。但是,钾肥与氮肥、磷肥相比却有着天壤之别。目前我国氮肥产能严重过剩,磷肥国产率达到99%以上,基本实现自给,而我国的钾肥却长期依赖进口,特别是国内钾肥价格连年大幅度上涨,让农民感到雪上加霜。谁才是国际钾肥涨价的元凶?
绝对垄断是祸首
钾盐分布相对集中,逐渐形成的垄断联盟成为钾肥供应商的“杀手锏”。
钾盐是一个分布极其不均匀的产品,简单地说,钾盐资源主要有三大固体矿和一个液体矿,生产和销售都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北美地区主要集中在加拿大的萨斯喀彻温省,中东地区集中在死海附近,前苏联则主要集中在白俄罗斯的索里戈尔斯克、俄罗斯的彼尔姆地区和其边缘的歇尔维尼特附近。其中,加拿大、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德国占全球钾盐产量的76%。加上中国的青海,几乎涵盖了世界上90%的钾盐资源。尽管如此,钾盐资源却十分丰富,目前已经探明的储量可供世界使用380年。在IFA报告中,除了2005年以外,钾盐每年的库存量都过剩600万吨左右,之所以显得供不应求是因为人为造成的垄断。特别是产地的相对集中,使钾盐销售形成“寡头”垄断的局面。
在加拿大,有控制世界上年产量最大钾肥生产商的加拿大钾肥公司(Potash Corp),其次是控制着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第二大钾盐生产商的加拿大Mosaic公司以及Agrium公司。在前苏联地区,有与中国钾肥进口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IPC和BPC钾肥公司。目前,乌拉尔钾肥公司主要控制着俄罗斯境内的彼尔姆地区,IPC依然控制着歇尔维尼特的部分销售。此外,唯一的一个液体矿由控制着死海地区和西班牙的ICL掌控。
由此可以看出,钾盐是一种非常容易被垄断的资源,尤其是生产钾肥的地方也是需求不多的地方。凡是生产钾肥的国家恰恰对钾肥的需要不大,而钾肥需求的地区基本都不生产钾肥。如俄罗斯80%的钾肥产品要用于出口,而白俄罗斯即便是在政府下令增加本国钾肥使用量的情况下,其出口量也占到了其产量的70%-80%。如果控制着绝大部分资源的加拿大和白俄罗斯、俄罗斯一旦达成一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全球的钾盐资源将会形成绝对垄断之势。目前有迹象表明,这种局面已经出现端倪,也是钾肥供应商拥有“话语权”的关键所在。
海运价格是帮凶
虽然钾盐资源一直被垄断,但是价格并不是一直持续在高位运行,2004年1月份前的钾肥价格相对合理。以俄罗斯为例,2004年1月前,包括开采费用、人工、电力等在内的成本是36-40美元/吨。加拿大的开采费用略高,PCS的成本约在41美元/吨,从Lanigan矿到温哥华港口的物流成本是25美元/吨左右,加上上船前港口储存费用是10美元/吨,上船前的费用为70美元/吨左右。以中国为例,当2004年国际海运费在17美元/吨时,中国的CFR价格是100美元/吨。应该说,作为一个化工产品20%的利润比较合理。
也就是说,2004年1月前国际钾盐有合理的利润和合理的价格,相对处于比较健康的状态。其原因一是市场是慢慢形成和开放的过程,不可能一开始就在高位运行;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则是垄断格局尚未完全形成,供应商之间的联盟还没有形成很好的默契,供应商在市场开发初期,仅仅是希望多占领市场、拥有更多的机会和获取更多的销售收入。
2003年运费的上升和需求的爆涨掩盖了国际钾盐上涨的不合理性,更为原本处在外商垄断下的钾肥资源涨价增加了谈判筹码。2003年3月伊拉克战争爆发,由于加入了战争保险,引起海运费缓慢波动,延伸到石油价格的上升,更引发船运费的爆涨。国际海运价格由2004年年初的17美元/吨上升至20美元/吨,并在2004年下半年一度高达70美元/吨。此后,2005年、2006年的国际海运费大涨,2007年愈加疯狂。同时,国际钾肥市场的需求量也出现了大幅度波动,2004年在巴西市场的需求一下子增加了一倍,由200万吨猛增到400万吨,使国际钾盐供应商的历史库存量锐减。市场变化引起供货商的心理反应,国际钾肥供应商认为,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的契机已经来临,获得销售收入的初衷逐渐演变为攫取更高的销售利润。
国内价格推波助澜
近几年,国际资源行情的变动、海运价格的上涨以及国际钾盐垄断联盟的逐渐形成,使我国钾肥进口价格连年大幅度上升。从2003年10月份开始,国际船运市场行情出现大幅度飚升,使抵达中国的船运成本每吨迅速上升了40美元,这是2004年国内第一轮钾肥价格上升的重要原因。2004年到2005年,由于国际供需关系整体发生变化,巴西、东南亚等地的钾肥需求旺盛,全球钾肥供不应求,外商卖到中国市场的氯化钾价格已经远远低于其他国际市场,因此2004年底外商对中国钾肥市场又成功地实现了平均每吨40美元的涨价,这是导致第二轮氯化钾大幅度上升的原因,也使得2003年到2005的年氯化钾成本累计上升70美元/吨,增幅达70%。2005年下半年,外商以中国进口氯化钾成本仍然低于东南亚、欧洲、拉丁美洲等国际市场大约40-50美元/吨左右为由,希望将中国钾肥进口成本与国际市场拉平,并在2006年提出每吨40美元的涨价要求。
值得关注的是,国内钾肥价格的不断上涨也为外商谈判价格上涨推波助澜。近几年,进口钾肥价格上升,造成国内市场钾肥价格也是水涨船高,特别是2007年,正当我们用联合谈判破解国际垄断之时,国内的钾肥价格经过管道流通后的层层加压,在终端的价格愈发不可收拾,为准备伺机而动的外商提供了涨价依据。国际钾肥价格的上涨和国际需求的旺盛,也为没有限制政策的国内钾肥预留了出口空间。钾肥既是一种商品,就不可能脱离其自身价值游离于价值规律之外。按照价值规律,产品供不应求时,价格略高于价值,供过于求时,价格略低于价值,价格始终是围绕商品的价值变动。钾肥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紧俏商品,但是钾肥作为储量最丰富的一种资源,已经渐渐脱离商品本身的价值和属性。
其实,改变局面不是没有途径,对外打破国际垄断的“破题”之举正是联合谈判。目前联合谈判已经进行了两年,从25美元/吨到5美元/吨涨幅,遏制了外商的涨价势头,取得了联合谈判的初步胜利。但是,在国际钾肥价格的重压之下,国内钾肥经营环节奇货可居的心态,无疑也给即将启动的联合谈判增加了难度、预置了障碍。目前钾肥库存已经完成向下游的移动,批发价格接近3000元/吨,而接受涨价后的东南亚价格平均在380美元/吨(到岸价),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价格的提前接轨无异于“授人以口实”。
遏制国内市场钾肥涨价势头需要每个经销环节的自律,缺少自律无疑会抹杀联合谈判已经取得的成绩,也为即将启动的2008年钾肥进口合同谈判增加压力。2008中国进口钾肥谈判,我们需要一种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