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7年11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一千元党费

本报记者 蔡靓 通讯员 张永平 敬文基

  今年重阳节,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伏龙信用社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以及特殊的一千元钱——客人带着一千元钱来到信用社,不是来存款的,而是来交党费的。

  这位非同寻常的客人,就是内江市市中区伏龙信用社退了休的老主任易学文同志。易老今年已经81岁高龄了,他回到信用社,员工们都很惊讶,纷纷问道:“易老,您怎么回来了?”“易老,我们去看望您就行了,您这么大年龄了,应该在家好好休息嘛!”

  易老却说:“我这次回到咱们信用社,不只是为了看看你们,还是来交党费的。一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党的十七大召开了,我交点党费表达我对党的感激、热爱和拥护。二来组织上太关心我了,去年我满80岁,区联社兰萍理事长带领联社领导及人事部门的同志到我乡下家里为我祝寿;今年9月19日,我领到了政策性补发离退休费12231元。省联社对离退休老同志太关心了,所以我交1000元党费给组织,表达我对省联社、区联社的感谢。”

  听完易老一席话,在场的信用社职工无不感动,不由敬佩地为易老竖起了大拇指。

  易老1954年参加信用社工作,担任伏龙信用社主任至1979年退休,党龄53年。在25年的信合事业中,他不图名利,不计个人得失,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用“认真、过硬”的态度为信合事业奉献。

  退休后,易老每月都按时交党费,积极参加所在支部开展的各类活动,一如既往地关心国家时事政治和信用社的工作。从2004年至今,他发动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到信用社存款达100多万元,帮助信用社收回呆账贷款2000元,2005年还被区联社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2004年,易老被查出患有脑血管硬化及冠心病,治疗期间已花去药费2万多元,他却从未到单位报销过一分一厘。有人说他傻:“明明能报销,为啥自己出钱?”易老却说:“区联社对我们离退休职工非常关照,现在联社条件不好,我不能再给单位添麻烦,增负担,自家买点药吃,锻炼锻炼就没事了。单位上那些上班的领导和员工才辛苦哦,他们更需要关怀。只要单位的事业发展好了,我们大家就好了,我的病也就会好了!”这些话,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做作的煽情,有的只是一个信合老员工、老党员的真情实感。而就是这朴实无华的语言,发自内心的行动,让我们看到了易老高尚的情怀。

  其实,易老的家庭困难也很多,至今一家人仍住在偏远的伏龙乡横房子村一座简陋的泥瓦房里,过着清贫的生活,但他却非常知足。易老有4个子女,算上他一家共有3个党员,即使现在儿女都已步入中年,但他却不忘时时给儿女们“上一课”。他经常教育自己的子女——有2个儿子现在也在信用社上班——要踏踏实实地工作,要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不能做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情。正是这样的“唠叨”让儿女们都明白了正派做人、踏实做事的道理,对父亲更是敬爱有加。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易老虽已是81岁高龄的老人了,但他仍精神矍铄,一直坚持种地干农活,劳作之余坚持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学习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近期他对党的十七大召开更是倍加关注,在收看了十七大报告后,他满怀欣喜地告诉周围的人:“党的十七大又出台了一些好的政策,我们的党更有希望了!” “长江后浪推前浪,我已经老了,我希望我的后辈们能够珍惜今天拥有的幸福生活,在这样一个好时代里,努力奋斗,我也希望我们的信合事业能够一天天发展壮大起来”, 对于为之奋斗了终生的信合事业,易老也充满了希望。

  一千元,对有些人来说也许并不多,可能只是一顿饭,一件衣服。但对于一个80岁高龄、靠退休金生活的老人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数字。这珍贵的一千元党费折射出的是,一个老党员、信用社老员工对党的热爱和忠诚。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