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7年11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信社改革系列谈之新农村建设与金融支持
“四大矛盾”导致金融供需的反差

肖四如

  产生金融供给与需求的反差有四大原因。包括金融企业(信用社)趋利避险的行为特征与其服务对象高风险、高成本的矛盾;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的高成本,与其服务对象农村、农民承担能力弱的矛盾;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落后,与农村经济日益扩展的多样化、灵活性的需求产生矛盾;金融活动依赖于信用环境和良好的金融生态,但农村地区金融生态建设滞后的矛盾。

  金融企业(信用社)趋利避险的行为特征与其服务对象高风险、高成本的矛盾。金融企业必须要防范金融风险,因为银行自己并没有钱,是靠第三方资金来挣钱的企业,如果贷出去的钱收不回来,老百姓的存款就难以支付。金融机构这种趋利避险行为特征与农村经济的高风险、低效益形成矛盾,所以其它农村金融机构都纷纷撤出农村。

  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的高成本,与其服务对象农村、农民承担能力弱的矛盾。一个农村金融机构、一个乡镇信用社,5—6个人要面对几万户农民,每户贷款是几千元、几万元,收贷款、按季结息,几十元、几元钱地收,如果农民自觉还款在柜台办理一下就可以,如果不自觉就要上门去催收。一个袋子一双鞋,走遍千家万户,过去叫“背包银行”,有时候跑一天才收到几十块钱,碰到一些钉子户跑个四五次最后还收不到钱,同时,还要防范收贷不入账的道德风险。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落后,与农村经济日益扩展的多样化、灵活性的需求产生矛盾。农民原来是固守土地,现在是流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需要各种各样的金融服务,包括农业龙头企业的产生、社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需要各种各样灵活的产品,而农信社的服务过去又是以机构为中心,等待顾客上门服务,产品十几年一贯制,不能适应需求改变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导致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反差。

  金融活动依赖于信用环境和良好的金融生态,但农村地区金融生态建设滞后。银行业的发育需要一种生存环境。银行作为生产信用、提供信用的企业必须依靠环境建设。顾客把钱存入银行,银行然后借给别人,靠信用来维持资本的良性循环,所以银行的资本实际就是信用,它的生存和发展靠信用支撑。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又比较薄弱,小规模分散的农村经济信息也不对称。

  这些矛盾导致农村金融供需反差。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