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07年11月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三年三大变 国际竞争视角下的中国磷复肥产业

本报记者 薛城

  据有关方面日前透露的信息,2007年度中国磷肥产业国际竞争力测评结果已经初步完成,并将择机公布。据悉,这份测评不仅仅是2007年中国磷肥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静态描述,还是近三年来中国磷复肥产业由量变到质变的真实写照。

  许多人还记得,三年前的2004年,国外磷复肥产品汹涌而入中国市场,中国磷复肥产业在国内市场的地位受到了极大冲击。为了寻找中国磷肥产业应对国际挑战的策略,国家商务部曾经委托中国磷肥工业协会及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等单位评估了形势发展,并提出了政策建议,这就是2004年底进入公众视野、并引起多方关注的《中国磷肥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

  从2004年到2007年,中国磷复肥产业明显发生了三大变化,中国磷复肥产业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国际化。

  从保护国内份额到争取国际市场

  2004年,当政策制定者和产业研究者提出“磷肥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这一概念时,主要目的是希望保护、扶持国内产业抵制进口产品,因为国内产品和企业在技术实力上明显落后于国际竞争对手。

  2004年的测评显示,在国际市场,中国磷肥产业排在美国、摩洛哥、俄罗斯、突尼斯四国之后,名列第五位;在国内市场,产业竞争力排名第一,但企业竞争力明显低于国外竞争对手,处于绝对劣势地位。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张卫峰博士认为,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国内磷肥产业国际竞争力有了显著增强,已今非昔比。磷复肥进口数量锐减,而出口数量增加。现在讨论中国的磷复肥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着眼点应是“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合理调控磷复肥产品的出口,加强国内、国外两个磷矿资源市场的开发与储备,以保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统计,2007年底中国磷肥产业产能可能达到1500万吨,而现在实际年产量为1200万吨。未来国内磷肥用量增长会趋缓,新增需求主要来自于新增的菜园、果园以及新垦粮田,需求总量基本稳定在1200万-1300万吨左右。张卫峰说,“中国磷肥市场供需总体平衡,有稍许过剩。”全国农技推广中心肥料处高祥照处长等多位专家也认为,目前中国磷肥产品供需基本平衡。

  然而,另一方面,国际市场对磷复肥的需求却不断增长,为中国磷复肥产品扩大出口和产能释放提供了良好机遇。张卫峰博士说,“中国周边东南亚国家大力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磷肥需求增长很快,有巨额缺口。中国磷复肥占据地缘优势,在该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明显强于其他竞争对手。”因此,2007年国内出现少许过剩的情况下,磷肥出口表现出凶猛的势头。

  张卫峰博士认为,中国磷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增高,主要归因于国内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可采磷矿资源相对增多以及国家政策的扶持。

  与2003至2004年甚至更早的年份相比,2006至2007年中国磷复肥产业技术水平发展很快。2004年,中国的高品位磷酸二铵主要来源于进口,2006年和2007年,进口量锐减。目前,某些大企业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档国产磷酸二铵在外观和品质方面完全可以与国外产品媲美。

  与美国、摩洛哥和中东国家相比,中国的可采磷矿资源优势越来越明显。据张卫峰博士介绍,新公布的全球可采磷资源数据显示,中国的可采磷矿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一。

  另一方面,近年来,与磷肥相关的社会和政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促进了中国磷肥产业的快速发展,如我国2004年开始实施的大规模农业补贴。

  中国磷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确有提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磷肥产业的国际市场份额必然有大的增长。张卫峰博士说,“中国磷肥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实际占有率以及竞争力的充分发挥,将更多地取决于中央政府的调控政策。现在看来,2008年限制磷酸一铵出口的政策可能出台,中国一铵与二铵的国际市场表现将主要取决于出口关税的水平。”

  企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2004年,在12个磷肥出口国中,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均排名最后。2004年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测评中,企业竞争力没有作为一个主要指标,因为当时的中国企业都比较小,对国际竞争没有显著影响。

  近三年来,中国企业不断相互兼并,一些大型企业脱颖而出,并具备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张卫峰说,“在作2007年国际竞争力测评时,企业竞争力成为产业竞争力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了一些大的企业,如中化、云天化等,与知名国外企业作比较,以此反映中国产业的实际竞争力。”

  根据有关部门的规划和预测,2010年,中国磷肥产业将实现“三个70%”,即70%的产量集中在大厂,70%的产量集中在资源聚居地,70%的产品实现高浓度。这意味着,中国磷肥产业还将继续上演整合、兼并大戏。有业内人士认为,在这场市场纷争中,将上演资本与资源的对决,资源地企业不一定能继续主导产业基调。

  与三年前的首个磷肥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不同,现在的中国多了一批外资磷肥企业,并且所占比重很多。有专家建议,从促进国内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新的竞争力评价,应该将外资企业单独罗列。

  一个更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国内的外资企业虽然处于兴盛状态,但其影响力和优势似乎开始表现出下滑迹象。某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外资企业在中国刚刚投产之时,凭借其超前的技术,很快攻城掠地,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然而,随着中国本土企业的成长,外资企业的产品技术优势几乎消失殆尽。

  贵州、云南等地,最近两年发现了新的丰富磷矿资源。张卫峰博士认为,“这些新发现是未来扰动市场和企业格局的重要因素。围绕着新矿藏的开采权,国内知名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哪家企业获得开采取,哪家企业就是未来磷肥产业的黑马。”

  毫无疑问,磷肥企业之间的竞争态势,正在走向联合、兼并,在同外资企业的抗争中,一些大型本土企业正在崛起。

  产品结构有待实现国际接轨

  2004年,中国磷肥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关注的磷肥品种主要是磷酸二铵和复合肥等进口量大的产品。张卫峰博士认为,新的竞争力评价体系应该从简单的一两种产品,扩展到整个产业,如包括磷酸一铵、过磷酸钙等低浓度产品,以及高塔造粒复合肥、多种复合肥模式,甚至上下游资源一体化等。

  从产品结构来讲,国内消费的磷肥品种百分比按照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低浓度磷复肥(40%)、复混肥(20%)、DAP(15%)、NPK(10%)、MAP(5%),其次是重钙和硝酸磷肥。未来我国复混肥的用量将继续增长,磷酸二铵的市场需求量会保持稳定;NPK复合肥会继续增长,可能会超过磷酸二铵成为第三大品种。与这种发展趋势相比,中国磷肥产业还没有做好结构升级的准备。距离更丰富的复混肥配方以及更稳定的NPK肥效,中国磷肥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国产磷肥在各肥种中的市场占有率,按照高低排列,依次是低浓度磷复肥(100%)、复混肥(100%)、MAP(100%)、重钙(100%)、硝酸磷肥(100%)、DAP(90%)、NPK(90%)。2004年以来, DAP与NPK市场国产产品占有率大幅升外,其它国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未有显著变化。张卫峰认为,这一组数据再次说明,与国外企业相比,中国企业还需加强NPK产品的研发。

  中国产低浓度磷复肥占有较大的磷肥市场空间,并表现出对国外企业的绝对竞争优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国内企业可以高枕无忧。张卫峰博士认为,低浓度磷肥产业是市场供应低导致市场需求降低,而不是需求低导致供求低。高祥照处长认为,提高低浓度磷复肥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可能需要走向有机无机复混肥和以低浓度磷肥为主的掺混肥的道路,而不是简单的低浓度无机肥。

  业内人士认为,磷肥产业近年的资本和技术资源主要流向云贵等地的高浓度磷肥企业。在高浓度磷肥产业混战告一段落后,低浓度磷肥的产业内战将很快打响。

  自2004年第一次实施磷肥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以来,中国磷肥产业产能和技术水平都有大幅提高,尤以磷酸二铵表现最显著。然而,从国际竞争的视角来观察,中国磷肥产业要实现国际一流水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一段路,更多的可能是如何充分利用国内资源,保持资源比别国有更长久的供应空间,在这一前提下,应该加大发展NPK生产技术以及低浓度磷复肥有效利用技术。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