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砚斌,河南兰考县三义寨乡南马庄村的党支部书记,同时兼任村农民经济合作社的独立监事、村无害大米协会副会长。去年年初,因跟着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何慧丽进京卖兰考无公害大米,一时间成了名人。
张砚斌说,他这至今都清楚地记着两个日子:2000年8月29日和2004年9月16日。前者,是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兽医成为南马庄村党支部书记的日子,他人生的追求随之而转向;后者,是南马庄经济发展合作社成立的日子,南马庄农民的未来因之而改变。
村支书与合作社结缘
当选村支书那年,张砚斌还不到29岁,是全县最年轻的村支书。张砚斌当了村支部书记后,整日东奔西走,尽管操尽了心,村里的工作却仍然少有起色。
张砚斌事业的转机,是与何慧丽合作兴办合作社开始。
2004年9月,在何慧丽的支持下,南马庄成立了经济发展合作社。合作社从凝聚人心入手,组建了文艺宣传队,把妇女和老人组织了起来。久违的腰鼓、盘鼓声让村里重新热闹了起来。
人心齐了,只算把农民“组织”起来,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张砚斌认准了:一定要让那些自愿加入合作社的农民从中得到实惠,“合作”要办成那些一家一户办不成的事。由此,“无公害大米协会”、“食用菌种厂”、“农资服务部”、 “无公害稻米加工厂”等先后应运而生。
为了解决群众生产资金的问题,张砚斌又于2004年12月10日,在合作社成立了资金互助协会。面向社员内部借款,借款10日内不用交任何费,超过10日,只交纳低于农村信贷机构的利息。
在张砚斌的规划下,南马庄经济发展合作社已发展成为融合作社文化宣传、农业产业项目发展、农民资金互助、优质农资供应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农民合作社。
当起“京漂”卖大米
南马庄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鑫合牌”大米,属于母亲河——黄河两岸淤泥土质出产的有机生态产品,口感香悠纯甜。南马庄经济发展合作社下属无公害大米协会发展会员310户,种植无公害大米3600多亩,并辐射到周围四个村庄。
为了让优质大米卖上优质的价钱,张砚斌没少奔波。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张砚斌为卖米的事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但由于缺乏市场经验,出师不利。一家公司以索要回扣和账号付款的方式行骗;运输大米时,还被车匪路霸抢去了一吨米,南马庄损失了上万元。而大米进超市,不仅需要数万元的“进店费”,还要有几个月到一年不等的“押货期”。
南马庄大米销售遭遇困境,急坏了张砚斌,要不到北京试试?张砚斌向何慧丽副县长求助。
2005年12月26日,第一批10吨大米进京。找超市、找批发市场、找餐厅、甚至进社区。张砚斌和何慧丽处处讲南马庄是如何通过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统一购种、统一购买农资、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才生产出优质大米的,以此来博取居民的信任。
张砚斌和何慧丽为此碰了不少壁。何慧丽将这个情况向新闻界作了通报,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卖大米的进程才出现了好的转机。
2006年3月15日,张砚斌代表南马庄村与北京华联商厦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南马庄无公害大米进入华联之后,每天能卖出1吨。但对于全村700吨大米的数量,这毕竟是杯水车薪。
2006年秋冬,张砚斌决定在北京扎根下来,直到南马庄的无公害大米都销售出去。为了省钱,他住到了由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免费提供的位于北京五环外城郊,而这一住就是近3个月。每天天还没亮,他就冒着严寒出门,赶往城里发货、结算,晚上回到城郊,经常是12点甚至凌晨1点。
2007年春节,张砚斌在腊月二十九才回到南马庄。因为无公害大米销售并不是一帆风顺,张砚斌心里觉得有些对不住村民。“最艰难的时候是2006年年底,米一直卖不动,而村民都在家里等着好消息准备过年,当时我简直想哭。”
张砚斌甚至猜测,2007年肯定有人要退出无公害大米协会。他在合作社的一次会议上明确表示,如果有人退出,将按照原先的约定退还会员的股金。但让张砚斌没有想到的是,不但没有人退出,相反,还有十几户要求加入。
对于张砚斌的努力,南马庄的村民看得很清楚,张砚斌黑了、瘦了。
合作社改变了南马庄
2000年,在南马庄村民们的信任下,张砚斌放弃了每天一、二百元的兽医工作,却当起了每月只有一百元工资的村支部书记。
如今,张砚斌的努力没有白费,南马庄农民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90%的胡同都通上了柏油路;村里建起了180多座沼气池,“过去做饭满屋烟,现在做饭拧开关”;村里投资了60多万元建起了日产80吨无公害大米的加工厂;一些村民家中用上了宽带,合作社还开通了“河南兰考南马庄”的网站,在浏览栏中输入“南马庄”就能第一个搜到他们的网站。
每逢周六、周日,村里的文艺队和老年人协会都会组织文艺活动,村民们自编、自演豫剧、曲剧等,南马庄村民们笑声不断。村民们说,要是以前,咱谁也不理谁,是合作社让村民们心合在了一起。
一些卖菜的、走亲戚的外村农民路过南马庄村,走着沥青路,看着整体的粉刷一新的街墙,以及一簇簇欢声笑语的人群,都不由地说:“看恁南马庄,俺那烂村没法比!看恁当官的干得多好!”
张砚斌说,自从搞起了合作社,村里这几年变化可大了,人心聚拢了、村容整洁了、项目也建起来了,虽然现在还很艰难,但比起前几年,已是天上地下。 “以前村里是一盘散沙,现在,人心真的聚拢啦!”谈到对未来的打算,张砚斌感慨道,“我要一直把合作社的事情抓紧、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