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阳泉,一个晋商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古城,也是山西省新兴的重工业基地之一。近年来,山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阳泉办事处主任刘海滨团结带领全市农村信用社干部职工,在这块广阔的沃野上,凭借天时、地利、人和,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尤其是在支持“三农”发展上,阳泉市农村信用社以信用工程为载体,踩出了一串串坚实厚重的足印,演绎出一曲曲鱼水情深的动人乐章,成为助推阳泉经济发展的一条“金融宽带”。
带着一份对“阳泉信合现象”探秘的好奇心,笔者走进阳泉,走进阳泉信合,管中窥豹,力求破解这一品牌的功效。
功效一: “富裕之花”悄悄开放
“三千三百惠农工程”实施以来,阳泉市农村信用社采取了一系列惠农举措。一是对信用户实行贷款优先、手续简化、利率优惠、期限放宽、信息服务等优惠政策。对限额以内的贷款,不再设定担保抵押和履行审批手续,实行“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二是将小额贷款最高授信额度由原来的2万元提高到5万元。优秀信用户的贷款额度由过去的1.5万元提高到5万元;较好信用户的贷款限额由过去的1万元提高到3万元;一般信用户的贷款限额由过去的0.5万元提高到1万元。三是降低贷款利率。对评为省级信用村的一级信用户,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下浮10%,二级信用户执行基准利率,三级信用社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10%。
平定县锁簧镇麻巷村,地理位置偏僻,全村人均耕地不足1.5亩,是一个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靠天吃饭”的纯农业村。2002年,正值“评定信用农户,创建信用村镇”工作开展伊始,经过麻巷村的推荐,锁簧信用社调查,首先确立该村7户有一定养殖经验的村民为重点支持对象,进行肉猪养殖。
重点支持户试点的成功,带动了广大村民依靠养殖致富的积极性,在全村兴起了养殖致富的高潮。5年来,锁簧信用社累计为麻巷村发放农户贷款达630余万元。在信用社的大力支持下,养殖规模逐年扩大,经济收入连年翻番,肉猪年均饲养量超过万头,年出栏6000余头。麻巷村人均收入从2002年的1000元跃升到2006年的3000元,其中仅养殖业收入就达到了1600元。经过几年的发展,麻巷村目前已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专业村和生态富裕村,形成了“研究所+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和“猪粪产沼—沼气用电—沼液育肥—秸秆喂猪”的环保生态链条。村领导激动地说:“麻巷村由穷到富,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关心,更离不开农村信用社的大力支持。”
今年以来,该社累计投放6.57亿元支持67个县域企业生产发展,带动产业户数7434个,带动23048人就业。已投放贷款112万元,支持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使2135户农民受益。截至9月末,各项存款余额达88亿元,较2003年末增加了51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4.5%,各项贷款余额达58亿元,存、贷款份额居全市金融机构之首,为支持地方经济筹集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农业贷款投放占到全部金融机构的90%以上,阳泉信合已成为联系广大客户、服务阳泉城乡经济的金融主力军。
功效二: “和谐新风”吹暖阳泉
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信用社经营开辟出广阔的天地。阳泉农村信用社紧扣新农村建设主题,适时调整信贷结构,以“三千三百惠农工程”为载体,积极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地方特色产业、农村生态产品和区域性经济的发展,一幅幅天然的农村和谐发展的蓝图,在阳泉农村信用社的支持下绘就。
桃林沟村位于阳泉市城郊结合部,上世纪90年代初,该村曾是全市有名的贫困落后村。它是如何变成如今桃河岸边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呢?
村支书、省第九届党代会代表李乃珠这样回答,桃林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既是近年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党群干群团结一心、教育引导和组织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结果,更是农村信用社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的结果”。多年来,阳泉郊区信用社坚持“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办社宗旨,把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发展效益农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经营战略,加大资金有效投入,多次扶持该村渡过重重难关。在2000年至2004年的四年间,累计为桃林园艺中心投入900万元信贷资金用于该中心及其他项目的建设和发展。兴建起了集旅游、观光、休闲、采摘等为一体的桃林园艺中心,成为省农科院科技生态示范基地。千亩桃园的建成,不仅还原了桃林沟的美誉,而且促进了林果业的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为广大村民建起了一座座“绿色银行”,2005年以来仅此一项就为村民户均增收2000元。几年来,在郊区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支持下,桃林园艺中心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观光景点。每年4月中旬该村举办桃花观赏节,6月下旬至9月下旬举办果品采摘节。每年的客流量都在10万人左右。目前,千亩果园区的建设已如期实现,优化生态环境、展现现代化风貌的新科技生态园已呈现。
功效三:“共赢坦途”掀起盖头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 阳泉市农村信用社把自己定位在真心为农、实心支农、全心富农的坐标系上。这里充满了成功的魅力,洋溢着文化气息;这里员工热情奔放,服务高效,农民、商户如沐春风,“共赢坦途”掀起了盖头来。
农民腰包“鼓”起来了。信用工程的实施,硬化了支农措施、优化了支农服务。一方面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通过小额信用贷款的支持,使农民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同时,也融洽了信用社与农民的关系。另一方面使农户贷款面得到了扩大。充足的资金支持,基本满足了广大农民发展高效农业、养殖业、加工业对资金的需求。
信用社效益“赢”起来了。三千三百惠农工程实施以来,阳泉市农村信用社大量的富余资金被充分利用,促进了信用社增收增效。统计显示:目前各项存款较年初净增123497万元,较去年同期多增97855万元,其中:储蓄存款增加51596万元,较去年同期多增26122万元。全市农村信用社今年新增加农业贷款17306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2403万元。按五级分类不良贷款占比下降9.4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3468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8763万元户,业务经营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政府形象“靓”起来了。“三千三百惠农工程”实施以来,各乡(镇)、村、队干部通过参与调查农户生产经营,帮助广大农民扩大生产经营,有力地增强了乡(镇)党委、政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农村信用社加强同当地党政部门的沟通,紧紧围绕当地农业发展规划,积极优化信贷支农服务工作,当地党政部门更加关心支持农村信用社工作,及时帮助信用社解决困难和问题。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阳泉信合人,正在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托起农村腾飞的希望,在建设新农村的征程上描绘新的画卷,实现新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