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河南省焦作市马村区农村信用联社坚持以提高对新农村建设的贡献度为目标,切实制定支农规划,突出支农重点,落实支农措施,改进支农服务,着力扩大农户农业贷款总量,为当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和农户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狠抓落实 突出四个优先
为确保今年支农工作有的放矢,取得实效,区联社年初及时召开会议对全区信用社支农工作做了安排部署,组织人员深入村社、农户开展调查研究,在听取干部群众意见、弄清农村经济发展变化情况的基础上,明确支农指导思想,下达了支农目标任务,落实了工作责任。今年计划累计投放6亿元贷款,净投放9000万元,把新增存款70%以上用于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为实现支农目标,要求基层社深入细致地做好规划,坚持与每户农户见面,订立贷款计划,规划农户贷款面不低于80%。在贷款规划上突出四个优先:优先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农户,优先规划推广现代农业技术、良种繁育农业贷款,优先规划种养大户,优先规划涉农企业贷款。做到边规划边发放,及时兑现承诺,不务农时和商机。截至8月底,全区累计投放51806万元贷款,其中累计投放农业贷款50880万元,净投放7401万元贷款,其中净投放农业贷款7097万元。
支持“龙头” 延伸支农广角
一是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支持从事高科技农业、高附加值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在产品上重点支持畜产品加工、粮油加工、水果、蔬菜加工、中药材加工等行业。待王镇白庄村近年来先后创建了东星炭素、银河药业等企业,同时还着力引进芦荟、美国提子等深加工技术。我区联社在深入调查后,先后向该村发放贷款1000余万元,用于该村集体企业引进技术、工程改造、购买原料等资金不足的地方。在该区联社的大力支持下,该村成立了集团公司,每年获利近千万元,纳税400余万元,成为马村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二是着力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近年来,该区联社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路,积极引导农民高速产业结构,重点扶持“果、菜、畜、薯、药”五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在营,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双孢菇因其肉厚、味美、营养价值高的特点,外销的销路一直很好。信用社经过深入调查后,认为九里山乡仓上村人口少、土地多,发展“双孢菇”有优势。经过信用社、办事处、村两委初选评定,确定了42家农户做为帮扶对象。信贷人员组成便民服务队,在对项目进行全面综合评价论证后,估算出资金缺口。在资金筹集上,联社、信用社对双孢菇项目实行专款专用,大力支持农户发展双孢菇种植。在资金筹措上实行农户自筹与信用社放贷相结合,即信用社投放60%,农户自筹资金占40%,采取小额信用、联保等贷款方式,每户信贷支持在10000元以内,帮助建成了51座“双孢菇”大棚。资金筹集到位后,信贷人员又牵线搭桥,把信贷资金、农业科技书籍、科技光盘和销售信息送到田间棚头,让农民朋友们吃上“信贷套餐”、“科技快餐”。截至目前,该区联社共向该村投放300余万元,支持建成双孢菇大棚80余座(每座大棚年收益均达到一万元以上)。在信用社的大力支持下,该村又成立了“农民食用菌合作社”,集产、购、销为一体,双孢菇在九里山仓上村开出了富民之花。
改进服务 拓宽支农渠道
为更好地服务“三农”,该区联社结合市办开展的“转变工作作风、履行服务承诺”活动,要求信贷人员在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集中办公,融咨询、受理、回复、办理于一体,真正做到“诚实守信、公开透明、礼貌热情”。同时联社充分发挥基层信贷人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特点,克服“惧贷”、“惜贷”心理,向地区优质客户开展贷款营销,随时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现金供应、贷款回笼等综合性金融服务。并努力做到“一简、二早、三优、四到位”,即简化贷款手续和审批程序,尽力做到资金需求早调查、贷款投入早发放,“三农”贷款优先、利率优惠、服务优质,信贷支农工作调查摸底到位、思想认识到位、资金供应到位、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马村联社通过认真开展“转变工作作风、履行服务承诺”活动,使工作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此外,信贷服务大厅也因其灵活、便捷、快速的特点,既体现了农信社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办社宗旨,又降低了金融门槛,逐步受到了客户的认可和好评。自实施“限时办结”、“阳光信贷”以来,该区累计接受咨询5000余人次,受理3000余笔手续,发放贷款7198万元,无一笔超规定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