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立反腐机制,防止职务犯罪
防止信贷腐败,解决二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已经形成的信贷腐败问题,营造出“杀一儆百”的震慑氛围。二是解决信贷腐败风气问题,营造好治理信贷腐败的环境。
1、已经形成的信贷腐败问题
首先,杀一儆百,震慑腐败。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从中挑选出一、二个情节严重的典型案例,在追究信贷第一责任人的同时,还要追究相关领导者的失职、渎职责任。不论领导者负有直接或间接责任,也不论涉及到哪一级领导,都要绳之以法,决不姑息养奸。以起到处理一起,震慑一方的作用。
其次,对于情节轻微的案例。一是采取自己先垫资,然后再追讨贷款。因为信贷员在贷款时,非常了解贷款户的基本情况。二是看追回贷款的快慢、多少,视情况给予当事人处理。三是把处理结果公示,以起到警示作用。
2、营造治理信贷腐败的环境
形成信贷腐败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意识,二是机会。二者缺一不可,所以,阻断二者之一,就能有效预防信贷腐败。
首先,消除产生腐败行为的意识。腐败行为是一种有意识的主体行为,腐败意识是腐败产生的原因所在。由于腐败的动力在于腐败的意识,而意识带有很强的主体性。在已查处的信贷腐败者中,有许多都曾有过光辉的历史、美好的前程,但由于腐败意识侵蚀了反腐意识,从而导致了腐败行为。消除腐败意识可以组织信贷相关人员参观监狱,让其 “算好四笔账”:一是政治账,二是名誉账,三是家庭账,四是经济账。通过算账,最大限度地消除腐败意识。
其次,消除产生腐败行为的机会。由于腐败者带有隐蔽性,其人格带有双重性,当农信社把信贷权力交给某个人时,很难辨别谁是腐败者。所以,只要把权力放在阳光下,才能禁止腐败行为的发生。一是推行阳光信贷工程。就是公开办贷过程、公开信贷结果、公开信贷流程,让信贷过程在百姓的监督下进行。二是信贷人员交流。定期交流信贷人员,虽然会带来暂时的信贷交接问题,信贷企业的认识走访问题。但从制约机制上,它有利于解决由于某个信贷员在一个单位时间过长,而引起权力失控问题。三是治腐必戒奢。奢侈浪费是腐败的痼疾。古人曰:“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讲政治,它是古今官吏的严重腐败;讲经济,它是社会财富的最大浪费;讲民心,它是影响干群关系的最大障碍。由此可见,倡俭反奢是消除腐败行为的重要条件。
七、建立制约机制,规范操作行为
(一)信贷缺乏制约的特点及成因
1、农信社信贷缺乏制约的特点
目前农信社信贷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其特点为:一是规章制度落不到实处;二是责任追究隔靴搔痒;三是贷款“三查”流于形式;四是内审监督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五是信贷信息失真;六是信贷操作的随意性较大;七是缺乏计算机网络监督。
2、农信社信贷缺乏制约的成因
一是内控制度不完善。农信社现有的信贷制度多是农业银行代管时期遗留下来的规章,僵化过时,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二是违章不究,使内控机制失去严肃性。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现象时有发生,说明制度执行人的自觉性行为及对违章违纪行为的查处乏力。三是对领导层缺乏有效的监督。农信社的信贷监督更多的对信贷员,对决策层的权力控制与监督显得苍白无力,造成领导越权行事或滥用职权。四是稽核部门监督职能弱化。不能独立行使监督职能。同时,稽核部门针对内部较多,对信贷监督轻描淡写。
(二)完善内控机制,规范信贷人员行为
内部制约是保证各项法规、政策、制度全面贯彻执行的重要手段。
1、建立纵向制约机制。一是业务操作过程控制。主要是业务操作环节之间的连续性、传递性、系统性的控制。二是授权控制。从主任到员工必须经过授权和批准才能对有关业务和事项进行处理。授权和批准都必须以文字形式确定下来,或通过计算机处理。
2、建立横向制约机制。对农信社内部不相容的职务必须分工负责,不能由一人兼职,如贷款审批过程。
3、建立岗位制约机制。一是人员控制。办理各项业务都要经过换人复核或验证,相互监督。如发放贷款的审贷分离控制等。二是文件控制。三是记录控制。每项业务的发生都要有记录,如第一责任人制,使其具有可核实性。四是岗位控制。每个岗位都要明确职责,责任到人。五是人员控制。要求人员与相对应的岗位相适应。六是轮岗控制。不定期地进行岗位转换。
4、建立监督机制。一是每项信贷业务至少是双人调查的事前监督。二是坐班会计的临柜事中监督。三是贷后复查的事后监督。四是交叉审计监督。五是纪检监查部门的纪律监督。六是群众参与的民主监督。七是聘请社会人员的社会监督。八是监事会依照章程的法定监督。
5、建立违章违纪惩处机制。对违章违纪者,严肃惩处,不姑息、不迁就、不心慈手软,让员工自觉规范其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