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矿金业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山东省招远市,该公司所属矿区地处招(远)平(度)断裂带;四个矿山都是脱胎于乡镇企业,安全投入先天不足,职工安全技能相对偏低。这些客观的和历史积淀的不利因素给安全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但是中矿金业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有力地促进了安全质量标准化的开展。四年多以来,中矿金业在迅速成长为全国地下脉金开采规模第一矿的同时,杜绝了重大事故发生,千人负伤率、粉尘浓度合格率、职业病发病率等安全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科学决策——
为安全标准化奠定坚实基础
中矿金业地下开采历史久远,点多、线长、面广。为保证安全生产,他们以《安全生产法》为准绳,按照《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质量标准化考评办法及标准》要求,从宏观着眼,从微观入手,不断对生产结构和组织结构进行整合;通过生产结构整合,全公司独立核算的生产单位由原来的21个缩减为现在的12个,辅助生产单位由12个压缩为5个,缩短了管理中间环节,减少了事故隐患。
为加大对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成立了安监部,配备了15名责任心强、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各生产单位兼职安全员达到168人,形成了覆盖全员的三级安全监督管理网络。同时,打破单一的逐级安全管理体制,通过副总驻点、安监部人员包片,使安全管理一竿子到底,问题解决在基层,处理到个人。明确规定各单位负责人、各级管理人员都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专业技术人员首先是安全管理员,组织生产时必须首先要考虑安全,布置专业工作时首先要落实安全措施,出现问题时与当事人一同处罚。
科学技术——
为安全标准化提供环境保障
自2001年4月份以来, 中矿金业公司累计投入技改资金4.22亿元,对采、选、氰、冶工艺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其中安全措施资金投入8500多万元,完成了采矿工艺、提升系统、通风系统、尾矿库等一系列安全技术改造项目,各种革新几乎天天进行。
通过加大对安全硬件设施的投入和持续改进力度,最大限度减少了事故隐患。
积极开展采矿方法研究。针对三个矿区矿体结构破碎,极易发生冒顶、片帮事故的现状,成功实验了适合自身的采矿方法,保证了采矿安全;修建通风构筑物25个,增加大型风机容量420千瓦,形成了完整有效的机械通风系统,改善了通风效果。
将三个矿区所有提升系统的机械监控系统全部更换为数字监控系统,增加了闭路电视监控和程控电话,保证了提升系统的安全运行。
为安监部配备了智能测尘仪、电脑断丝测试仪、有害气体检测仪等先进装备,防范事故的手段更加先进可靠。
科学管理——
创新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
管理的内涵是规范行为,统一意志,核心是思想观念的培育和引导。为消除管理“断层”,调动干部职工搞好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在公司范围内广泛推行了军事化管理和以“日考核、月评估”制度为核心的全方位精细化管理模式,以“四个关键”(关键部位、关键环节、关键时段、关键人员)为总中心,建立健全“三大”激励机制,强化职工安全教育,全面落实领导值班检查、管理人员24小时跟班巡查、无规律安全检查等制度,从而把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降至最低,使安全管理步入了精细化管理的轨道。
为把好安全生产第一关口,做好对职工的安全“热身”,对班前班后会的形式和内容作了进一步的规范,突出安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每次班前班后会均由上班和下班两名管理人员共同主持,会议程序首先是总结上班安全工作、强调当班安全注意事项、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公布奖惩事项,并对职工进行操作规程、事故案例、企业文化教育,凡有违章违制行为的职工必须站在曝光台上检讨。
把职工诚信体系引入安全管理,制定了《职工诚信行为规范》,建立了职工诚信档案,每月由专人将职工遵章守纪等诚信状况录入诚信档案,作为对职工实施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同时,在职工中广泛推行了“诚信承诺制”,全员签订了《职工遵章守纪承诺书》和《诚信承诺书》。通过建立职工诚信管理体系,增强了职工自我约束能力。
为保证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持续性,推进安全管理再上新台阶,把最严格、最严密的军事化管理制度引入安全管理,增强了干部职工对安全规程的强制执行力,培养了职工令行禁止、步调一致的团队意识,自觉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聘请了预备役226团官兵对职工进行了长达五个多月的正规军事训练。(董 兴 丁广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