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07年10月1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建立十大机制 防控不良贷款 (之一)

舒洛建

  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体制改革,无法逾越不良贷款这个历史难题,它直接影响和威胁农信社的生存和发展;更为严重的是长期以来因为缺乏有效的防控机制,在新发放的贷款中继续出现大量的不良贷款。本文就建立不良贷款防控机制,谈一点看法,以斑窥豹,与同行商榷。

  一、建立治理机制,遏制贷款风险

  (一)农信社法人治理结构缺陷的特点及成因。

  1、农信社法人治理结构缺陷的特点

  农信社目前的法人治理结构主要由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信用社经营班子共同组成。从理论上讲,这种制度设计达到了“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要求,应该具有良好的治理效果。但实际上,农信社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有其形而无其神”,表现出如下特点:一是产权模糊。现行的股金并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资本金。泡沫资本导致风险隐患。二是“三会”制度形同虚设。社员大会权力虚置,理事会不对社员大会负责,监事会名不副实。三是经营班子无法独立行使职权,导致信贷管理模糊,法人的主体地位缺乏独立性。   

  2、农信社法人治理结构缺陷的成因

  一是所有者依然缺位。农信社产权长期处于虚置状态,产权主体十分模糊,社员缺乏足够的激励去获取信息和监督权,信用社“内部人控制”现象客观存在。二是产权制度不完善。农信社历次制度变迁所具有的准银行的特征,使我国农信社的产权制度严重异化,产权设置本来就是依靠行政力量推动的情况下,其内部人员的配置和经营决策顺理成章地带有行政色彩,农信社也就无法拥有法人主体的独立性。三是缺乏市场淘汰机制。金融机构的垄断性很强,退出机制的残缺导致了农信社的“破产失灵”。破产失灵、社员消极监督以及无法分享剩余的共同影响,使农信社根本无法形成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四是受股权设置、社员素质、经营规模及外部环境的限制,目前农信社的法人治理结构都难以实现有效的制衡。

  (二)建立治理结构,防范和遏制信贷风险

  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必须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股份合作制取代互助合作制。科学设置管理结构和内部组织机构,形成“三会”的有效牵制和控制。特别重视健全权力监督制度,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防止独断专行和决策失误。这样,才是防范和遏制农信社信贷风险的有效途径。

  1、规范产权设置,消除产权虚置。首先,对农信社进行清产核资,对原有社员进行重新登记,以确认资产的所有权归属。其次,量化农信社的历年积累产权。对于农信社的历年积累产权,在弥补历年亏损之后进行股份化确认,资本净额做为国家股本金,资本净损失限期用所得税前利润弥补,以彻底消除这部分资产长期以来的产权模糊。其三,按照股份合作制的要求,真正实现股金资本化,彻底消除股金存款化。同时,设置股金退出障碍,让参股者与农信社结成利益共同体。

  2、完善产权制度,多方筹集资本。在原有社员股本金的前提下,设置国家资本金、企业法人股本金、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户股本金、员工股本金,投资人按比例承担风险的股份合作制,形成新的多元化的股本金。一是设立具有控股地位的国家资本金。国家级管理机构作为国家股本金的代表,通过制定政策法规,督促核查农信社的合规经营,以确保国家股本金的增值;二是设立企业法人股本金。重点吸收那些产权明晰、盈利性强、有良好管理水平的民营企业入股,充分发挥他们的监督作用;三是设立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户股本金。对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户入股,必须做到产权主体清晰;四是设立员工股本金。由员工入股投资农信社,作为防范员工道德风险的措施之一,并参与农信社的经营管理。

  3、建立治理结构,遏制信贷风险。一是改革农信社的管理体制,建立三级管理、二级核算的金融组织结构。即在中央设立(总行)政府控股、农信社参股、独立核算的最高管理层。由现行的农信社直接转变为农村合作银行;在省会城市设立派出机构(分行);在地市级设立法人机构(地市级分行),实行统一法人、民主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县以下设立支行,实行授权授信。二是建立党委领导下的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党委通过社员代表大会民主选举理事会、监事会,再由二会分别选出理事长、监事长。理事长作为农信社的法定代表人,负责选举经营班子,组织经营管理。监事长负责监督农信社的经营情况。社员代表大会可对二会工作提出质询,半数以上社员代表联名提议可罢免理事长、监事长。三是创造条件,组织上市。农信社通过明晰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境外战略合作伙伴,逐步形成各自独立、各负其责、相与配合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并与国际接轨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防范信贷员的操作风险、道德风险,最终遏制信贷风险。

  二、建立经营机制,创造良好环境

  (一)农信社经营机制失灵的特点及成因

  1、农信社经营机制失灵的特点

  一是管理体制不畅,缺乏灵活性和自主性;二是结算渠道不畅,特别是没有网上银行和银行卡,缺乏竞争力和创造力;三是经营机制尚未彻底建立起来,缺乏制约性和激励性;四是“大锅饭”现象尚未完全打破,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五是行政化经营大于市场化经营;六是缺乏贷款定价机制。

  2、农信社经营机制失灵的成因

  一是经营模式问题。农信社按照“官办”的经营模式运作,既无“合作社式”经营,也无“股份化式”经营;二是经营目标分散。有扶贫性质的政策性目标;有盈利性目标;有防范和化解风险目标。这些目标使农信社既要“支农”,又要发展。既要“扶贫”,又要生存,既要盈利,又要化险。三是经营环境问题。中央关注支农,视农信社为支农工具;地市关注发展,视农信社为“融资”工具;乡镇关注政绩,视农信社为“放款”工具。农信社没有系统优势,难以应付行政干预带来的困扰。

  (二)建立适合农信社特色的经营机制,为农信社营造良好环境

  1、营造好外部经营环境。一是建立长期的政策扶持制度。特别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出台优惠政策,给予大力扶持。运用利率手段,对央行支农再贷款利率实行低利率政策,并适当提高农信社转存款利率,解决利率倒挂问题。运用税收手段,继续延长对农信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的期限,以增强农信社的积累能力。运用央行手段,降低坏帐置换门坎,加快农信社的坏帐置换进度。二是清理整顿行业歧视性政策。对社会上个别行业出台的有钱不存农信社的行业规定,给予认真地清理整顿,以提高农信社的社会影响。三是加快农信社名称改革步伐。将农信社更名为农村合作银行,以增加农信社的投融资渠道。

  2、建立好内部经营机制。一是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进行剥离。其资金来源为辖内各社提取的呆账准备金,地方财政减免的税款,其职责是对辖内社不良贷款进行处置和收购。二是完善贷款定价机制,制定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价格,以吸引优质客户来社开户,减少不良客户数量。三是探索成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合作组织,以确保农信社在农村的优势地位。通过当地政府建立以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农信社、农村专业协会、担保公司四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有效整合资源,解决政府扶持政策到位难、农信社担保难、农户贷款难等难点问题。四是彻底扭转经营理念,从“互助合作制”走向“股份合作制”按照市场优胜劣汰法则,依法经营,照章办事,积极探索适合农村实际的运营模式。五是创新贷款模式,开展信用村、户贷款、农业产业链贷款、农业龙头企业贷款、农村专业户互结信用贷款、农业开发贷款、农民住房按揭贷款、农村基础设施贷款等形式多样的贷款,只要农民有需求,就创新贷款模式,开发农民欢迎的贷款品种。

  三、建立信用机制,争取政府支持

  (一)信用缺失的特点及成因

  1、信用缺失的特点

  信用缺失已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恶意逃废农信社债务“大行其道”且堂而皇之、“名正言顺”,其特点表现为:一是有钱不还,故意耍赖;二是金蝉脱壳,蓄意逃债;三是改头换面,另起炉灶;四是不打照面,东躲西藏;五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六是软缠硬磨,兜起圈子。

  2、信用缺失的成因

  一是信用观念淡薄,不知“信用”为何物;二是信用法制不健全,助长了不讲信用的滋生蔓延;三是地方保护主义,成为信用衰退的温床;四是信用体系不健全,给投机专营者以可乘之机;五是对不讲信用者缺乏约束,制裁不力,致使其有恃无恐,胡作非为。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