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东南亚国家正进行中国水果市场争夺战

  在世界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今天,全球多国农民都在寻找更大的市场空间,试图赚取更多的利润。而中国市场由于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和购买力,近年,已成为全球农民趋之若鹜和瞄准目光的地方。

  以水果市场为例,事情的最新进展是,俄罗斯卫星通讯社9月19日援引泰国《国家报》(The Nation)报道称,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和泰国正在进行中国水果市场份额的争夺战。

  据报道,从10月12日起,中国将开始从马来西亚采购10种水果,如龙眼、山竹、荔枝、椰子、西瓜、榴莲和桃子,且在正就菠萝蜜的供应进行谈判。与此同时从8月27日起,越南开始向中国供应9种水果,如火龙果、西瓜、荔枝、龙眼、芒果、香蕉、红毛丹、菠萝和山竹等。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18年中国进口了552万吨水果,价值76.2亿美元。中国水果市场的主要供应国为越南(134万吨)、菲律宾(117万吨)、泰国(102万吨)。中国进口最主要水果是樱桃、榴莲、香蕉、葡萄和橙子等。而最新的迹象表明,东南亚多国农民还希望获得更多中国市场份额。

  而这背后,东南亚多国农民正在获得无限商机之外,他们在向中国市场靠近的同时,也正在向人民币靠近,并受益于人民币。

  比如,在越南,根据越南央行消息,越南已从去年10月起,对进行跨境经贸的商人、居民以及相关银行和机构将被授权使用人民币或越南盾进行交易。这一决定被认为是越南减小美元外汇风险的举措。事实上,在越南的边境城镇,人民币已经被广泛使用多年。

  分析认为,随着越南更多水果和农产品或将扩大对中国市场的份额,接下去越南商家对人民币的使用概率还将进一步增加。居住在距边境城市芒街几公里远的越南商人陈隆(音)说在接受采访时称:“如果人民币在越南合法化并可以自由使用,那么对越南企业来说与中国的经贸将更加方便。”

  不仅如此,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这些国家越来越多去美元化的迹象也伴随着不断向人民币靠近。例如,去年泰国央行与中国央行续签了本币互换协议,规模保持为700亿元人民币。马来西亚国家银行也与中国央行签订了本币互换协议,规模保持为1800亿元人民币/1100亿马来西亚林吉特。印度尼西亚银行也与中国央行续签本币互换协议,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

  应该说,本币互换协议,对于东南亚等不具备储备型货币的经济体来说,将是其规避美元利差,获取更大价值的有效途径。比如,本文提及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每年都生产大量的橡胶,而中国是最大的橡胶进口国,如果一直使用美元计价和结算,则会出现利差风险,买卖商家间的实际利润都会因此降低。而一旦美元出现流动性枯竭的现象,类似于橡胶的生意则无法再继续。

  显然,去美元化的本币互换协议,将使泰国等地的橡胶出口创汇畅通无阻,为这些经济体的农民创收也提供了货币依据。而这仅仅是全球去美元化的缩影之一,随着世界经贸格局的进一步变化,全球去美元化的火苗无疑或还将继续蔓延至更多国家。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