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宁县供销社潜心构建新网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供销社的转型发展,从而使供销社网络建设有效地向县、乡、村延伸,构建起新形势下的新网络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河北省肃宁县供销社在体制落后、机制僵死、网络名存实亡的严峻形势下,围绕构建新网络、打造新优势,强力改制、开放办社,实施"换、改、活"工程,仅仅两年时间实现根本性转变,构建起覆盖全县、辐射周边地区的现代供销新体制、新网络,对如何在新形势下发展供销社网络做了很好的诠释。
确立新思路树立新观念
肃宁县供销社2002年底有24个下属企业,其中县直企业10个,基层社14个,网络覆盖全县9个乡镇,可谓点多面广,但是由于经营体制落后,吃大锅饭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且经营观念、经营设施、经营业务已明显与农村消费需求及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脱节,经营萎缩,应有的网络功能基本丧失。为此,县社把重新构建新形势下的新网络作为服务"三农",抢占农村阵地的当务之急。在网络建设中,他们研究林州经验时,结合自身实际,做到活学活用,不照搬照用。他们制定了总体思路,即:创建新体制,打造新优势,推行新业态,构建新形势下的现代流通网。围绕构建新网络,县社把解放思想放到前提位置。解放思想虽然是一个"老话题",但封闭、守旧、怕改革、抵制改变的思想仍是当时一些供销社干部职工思想上的一个顽疾。为此,县社班子在系统干部职工中展开了一场解放思想大讨论,一方面加强理论、业务学习,建立了周五学习日制度;另一方面加强调研、考察、参观,两年来肃宁县供销社先后二十余次组织人员南下北上,到深圳果品市场、新疆棉花市场以及南京苏果、沧州好日子超市、廊坊农资超市、新合作商贸公司等企业参观学习,每次都是一路看、一路学、一路议,回来后集中学习,并结合自身实际分析研究。通过学习、讨论、调研和外出参观取经,干部职工的思想豁然开朗,改变了过去封闭的观念,突破供与销、系统与部门、地域与企业性质及归属思想的束缚,不求所有,只求所在,多元化、全局化、市场化、开放化的新观念初步树立。为开放办社,重建供销社网络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思想创造新形象,新形象带来新效益。供销社县直企业由原来的24个增加到28个,新增了旅游、果酒加工、拍卖等经营业务,培养了一批新效益增长点,使供销社的经济呈现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局面。2003年实现商品销售2.9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实现利润17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87%,完成税金49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获沧州市供销社系统综合实力评比一等奖,被肃宁县委、县政府评为实绩突出单位。
创建供销社新形势下的新体制
在采访肃宁县供销社时,县社主任孙志军对记者说:"供销社改造构建新型网络,必须改体制与建网络并行,标本兼治,如只改表面,不改内质,穿上再漂亮的外衣,也只是一具木乃伊,不会有生命力、有活力。"县社按照这一思路,把推进企业改制放到前提位置。
肃宁县供销社自2002年下半年起实施了"两个置换"的产权制度改革。在改制中因企施策,不搞一刀切,用开放的办法,着眼于改体制、转机制、甩包袱,此举促进了企业发展。肃宁县供销社改革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对经营者素质较高或企业经营效益较好的企业,由原企业一把手为发起人,发动职工进行资产整体买断,实行股份制改造,此为主流模式。二是整体引进其他企业,或以引进社会能人为发起人,对原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对资不抵债或经营能力较差的弱势企业,凡有购买意向的,无论是外商、县内民营企业还是内部职工,在保障职工合法利益情况下进行定向出售,大胆引进社会能人及民间资本加入供销社,并最大限度地吸纳原企业职工,完成对原企业的整体改制。三是对资产小于负债、长期亏损、丧失市场优势及业务经营能力的企业,依法破产。
目前,肃宁县供销社的直属企业已经有7个完成了改制,基层社的改制工作已完成10个。通过改制,一是使职工得到实惠,解决了多年拖欠的职工养老金及在岗职工的工资问题;提供就业机会900余个,促进了再就业。二是基层社得到健康发展,多个基层社业务经营重新焕发活力,维系并延伸了供销社基层经营网络。三是企业轻装上阵,增加了后劲,系统甩掉包袱2200余万元;引进了4个极具经济发展潜力的项目和1000多万元的民间资金。四是机关经费得到保障。五是机关职能得到转变,县社与企业的关系实现重新连接,由原来的直接管企业、办企业变为搭桥引线,搞服务、搞联合;由直接经营变为资产经营,为构建新体制下的新网络创造了条件,为农服务功能得到了更充分发挥。
开放办社 创造新优势
围绕开放办社,肃宁县供销社树立了全新的招商意识,打破系统、部门、地域等束缚。在开放对象上,既对企业开放,又对民间组织开放,利用各种关系,大胆拓展开放空间;在开放内容上,既引进资金设备,又引进知识、技术、人才,只要是有能力,愿意为供销社发展尽力的人才,供销社就大胆聘用;在开放主体上,既发挥企业的开放主体作用,又动员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参与。一系列的举措,为系统外企业及社会民间组织加盟供销社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也强化了供销社的吸引力。目前,有4个民营企业加盟供销社,有2个农民协会纳入供销社,有2名社会能人被聘为基层社主任。
通过开放办社,供销社聘任了有皮毛经营经验的退休干部李士英为尚村供销社主任,并由他牵头进行资产买断,组建冠华皮件加工有限责任公司,李士英既是基层社主任,又是公司经理,公司每年上缴县社业务指导费2万元,提高了供销社的经济实力,实现了企业发展。开放办社使供销社拓展了皮衣市场,他们生产的皮衣远销俄罗斯,成为全县较大的出口创汇企业。
构建供销社的全新网络
在肃宁县采访时,记者常常听到孙志军主任说的一句话:"经营一项事业,要像完成一件艺术作品一样,追求它的完美。"肃宁县供销社的新网络建设很好地诠释了他的追求。创建新体制,打造新优势,为供销社的网络建设提供了体制及资源的保证。在此基础上,肃宁县供销社积极创新经营业态,积极发展总代理、总经销及加盟、连锁业务,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近两年来肃宁县供销社一是构建跨省市大流通网,与总社、省社、市社大公司及其他实力较强的大公司合作,成为他们的连锁公司或加盟公司,把农民需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及日用工业品引进来,并借助外力把网络延伸至省、市乃至全国。已建成省市公司的连锁公司10余家;二是构建起覆盖全县的县域供销合作流通网,一方面重点依托农资公司农资超市、鞭炮专营公司、盐业公司等县直龙头企业,建成县域配送中心,并向下延伸;另一方面,对已改制的基层社门店进行改建,与龙头企业进行对接,建成乡、村二级连锁加盟公司。目前,已建成供销社日用工业品县级配送中心3个,即农资配送中心、食盐配送中心、鞭炮配送中心,并在其下建成乡、村两级直营或加盟店共50余个。在日用工业品经营中,肃宁县供销社针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模式,与沧州好日子总公司合作,创建供销社好日子超市(便利店)7个,由沧州好日子公司直接进行产品配送,畅通了进货渠道,降低了成本。所有加盟供销社的公司全部采取新体制,统一店面形象、招牌和统一供销合作社标识,初步建起新体制下的覆盖全县的日用工业品、农资、鞭炮、食盐等供销社经营网。
![]() |
![]() |
![]() |
![]() |
![]() |
![]() |
![]() |
![]()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